唱歌跑调的原因_唱歌跑调是天生的吗


无论是在与友人欢聚时唱响KTV,还是在居家的温馨时光里与家人共度旋律时光,音乐和歌曲始终是我们生活的点睛之笔。音乐与旋律,几乎成为了人类社会与文明的共同语言。

虽然人们天生对音乐有着追求与向往,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在音乐领域中游刃有余。我们身边不乏有些人因“心灵手巧”的欠缺而不太擅长演奏乐器,亦有人因唱歌水平而选择遮耳不闻。他们常常将这些问题归咎于“缺乏练习”、“五音不全”或“嗓子条件不佳”。

确实,音乐虽是人类的本能喜好,但优秀的歌唱家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练习与磨练。未经专业训练的人通常难以达到高水平的演唱。除了练习与天赋,个体的生理条件也会对歌唱效果产生影响。如声带、舌头或咽喉部位若曾发生病变,亦或听觉系统因病理性或物理性原因受损,都会对歌唱产生负面影响。

音乐的世界中还存在着一些特殊情况。有些人无论多么热爱音乐,如何努力练习,似乎总是难以掌握正确的音调。过去,这类情况常被简单地归类为“缺乏音乐天赋”。但在21世纪,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这其实是一种被称为“失歌症”的病症。

失歌症本质上是一种对音高处理的障碍。研究表明,失歌症患者难以察觉旋律中的音高变化、不和谐性,以及识别和记忆无歌词曲调的能力。更具体地说,他们对细微音高差异的辨识能力存在核心缺陷。

为了诊断失歌症,2003年推出了《蒙特利尔失歌症诊断测验》。该测验涉及音乐的知觉和记忆,包括音阶、轮廓、音程、节奏、节拍辨认及旋律记忆等多个方面。被试者在某些分测验中的成绩低于正常水平,则可能被诊断为失歌症患者。

据调查,失歌症在英国和人群中的发生率分别为4%和5%,而在的一项针对大学生的调查中,失歌症的发生率为3.4%。虽然这一数据可能因样本大小而有所偏差,但失歌症的存在确实并非罕见。

医学界在2011年正式确认了失歌症的概念,推测其与脑部掌管语言和声调的区域有关。通过对失歌症患者的脑部扫描,研究发现颞叶功能不正常是导致这一症状的主要原因。

对于人类而言,无论是理解还是创作音乐(包括演奏和演唱),都建立在准确理解音乐的基础之上。对于失歌症患者而言,他们无法准确理解旋律中的不和谐之处和音阶变化。要唱出优美的歌曲对他们来说尤为困难。

尽管失歌症患者无法准确理解音乐,但他们的听觉系统并无问题。他们的问题在于“听到但无法准确理解”。目前普遍认为,这种状况是由于大脑左颞叶前端功能异常所致。

虽然失歌症听起来有些令人难以置信,但它只是众多大脑功能性障碍之一。多种因素如遗传、外力伤害、疾病等都可能损害大脑功能,引发类似障碍。而认知功能的细微损伤也可能由各种原因造成。

除了影响声音理解能力外,颞叶受损还可能导致语言理解混乱、失语症等问题;顶叶部分受损可能影响上肢和下肢的活动能力;额叶受损则可能引发一系列如失禁、面瘫、情感淡漠和思维能力衰退等问题。脑损伤也可能导致听障,从而以另一种方式影响歌唱的“跑调”。

“失歌症”虽然在脑部病变中不算最严重的一种,但其普遍性仍值得关注。除了病症原因外,心理问题也可能导致唱歌跑调。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只要音乐能带来快乐和乐趣,跑不跑调又何妨呢?

索何夫是一位科普科幻作家,曾荣获科幻星云奖中篇小说银奖。

·END·

上期科普回顾:

欢迎您留言告诉我们您感兴趣的问题,我们将竭诚为您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