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不闭户路不拾遗_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原文


(一)课文中提到的句子:“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是五年级上册教材第15课中的重要内容。

(二)它的文化渊源深藏于《礼记·礼运》的篇章之中:“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各种诡计不会兴起,盗窃和叛乱也不会发生,所以各家各户的门不必紧闭。”

(三)这一引文富含的内在涵义在于:人们不把财物随意丢弃在路上却也不在乎他人是否捡起,这并非为了让他人替自己保管;人们厌恶那些只知索取而不愿付出的人,但也绝不期待他人为自己服务。这样,一切计谋被排除在外,没有人去图谋伤害他人之事。连晚上的家门都不必关得严严实实。

这段描述展现了孔子对当时社会生活状况的观察与理解。其中,“谋闭而不兴”这一关键词,正是表达了人们没有“自己不出力而依赖他人”的念头。人们更消除了“害人心思”,从而让社会变得和谐安宁。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段描述被概括为“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用以形容古代的淳朴民风和当时社会的良好风气。后来,“道”字被改为了“路”字,更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

至今,这个成语仍然被广泛使用,它是对社会道德风尚的赞美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