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夷长技以制夷_师夷长zhang还是chang
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主张源于晚清魏源的《海国图志》,它不仅启发了后来的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及等革新运动,其实在古代的东周列国时期,赵武灵王赵雍就已经践行了此理念,为那个时代的发展指引了新的方向。
赵雍,生于公元前340年,逝于公元前295年,嬴姓赵氏,是赵国的第六位国君。在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赵、魏、韩三国分晋,赵国位于北方,长期受到北方游牧的侵扰。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赵雍即位后,展现出了清晰的觉悟和治理智慧。
公元前326年,诸侯纷纷称王以求大国名分,而赵雍则持谨慎态度,认为“无其实,不敢处其名”。这一观念为后续的打下了基础。
公元前307年的一次边境巡视让赵雍深刻意识到的军事困境。他看到胡人的机动性让赵国束手无策,因此萌生了学习胡人、提升赵国军事力量的想法。他洞察到胡人的短衣、马靴和骑射技术对于军事的优势,决心在赵国进行。
为了推动,赵雍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胡服、学习骑射的举措。他选择从最有影响力的人开始改变,以公子成为例。面对重重阻力,赵雍展现出了卓越的沟通和说服能力。他不仅说服了公子成穿胡服做表率,还耐心地与反对者沟通,解释的必要性。最终,赵国在全国和全军实施了“胡服骑射”的。
这项在技术上领跑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通过赵国新式骑兵的投入使用,赵国在战场上取得了显著胜利。一年后,赵国攻占中山国数个城池,迫使中山国献城求和。此后,赵国骑兵所向披靡,最终在公元前296年中山国。这一事件不仅改变了赵国的命运,也影响了整个战局。
胡服骑射的意义远不止于赵国。它的出现打破了以战车为主导的战争格局,推动了各国军事的进程。骑兵的机动性成为了战争中的新趋势。近代史学家梁启超将赵武灵王与彼得大帝相提并论,这足以证明他在战国时期的重要地位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