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须一饮三百杯_会须一饮三百杯典故


举杯邀月醉千秋,把酒言欢畅叙意

谈古论今话诗词

瑞安兄亦是诗词之友,对于古诗词的探究颇有兴趣。在我探讨《将近酒》中“将”字读音后,他亦有所回应:

叶先生见解独到,毕生致力于古诗词研究,造诣深厚。对于你提出的河南方言中关于读音的看法,亦是有理有据。尤其是对于诗句中“鬓毛衰”的理解,我们颇为契合。唐诗中“回”读作“淮”、“倾盆雨”的“雨”应以“乳”音读之,乃是我文学造诣深厚的同窗之见解。

汉字古今读音变化甚大,时代的变迁下“正音”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对于普通人而言,遵循既定规则,语文规范化便足矣。学者们的讨论是学术的进步,在未被广泛接受前,各家之言皆有其价值。

汉字之美,无可比拟。每个汉字如画如诗,蕴含故事,哲理深藏其中。

提及《将进酒》,此诗不仅文采斐然,更蕴中原酒文化的深厚内涵。

“陈王昔时宴平乐”中的陈王指的是曹植,因封于陈地而得此名。平乐乃洛阳一处的道观,由汉明帝所建。曹植在诗中描述了洛阳的饮宴场景,“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可见当时中原地区的饮酒之风盛行。

关于“斗酒”的疑问,古文献中常有提及。

那么,“斗酒”究竟代表了多少酒量呢?

古代十升为一斗。度量衡在各朝代有所不同,如东汉时一升约合今200毫升;唐代一升则约合600毫升。据此推算,李白饮酒一斗,相当于现今的数千毫升,大约为十二斤。

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了樊哙一口气喝下一斗酒的壮举,在汉代相当于一口气喝下四斤左右的酒,足见其酒量之大。

为何古人酒量似乎如此之大呢?

这得益于古人所饮多为黄酒而非白酒。黄河流域盛产黄米,如黍、糜子等,用其酿制的酒称为黄酒。黄酒的度数与现代啤酒相近,略高些许。

本人年轻时亦有过半斤不倒的酒量,也曾一整个下午畅饮十瓶啤酒的经历。与古人相较,亦不逊色。

古人对于“酒文化”颇有讲究,不仅仅是喝酒而已。常见的行酒令等活动让饮酒过程更加漫长,品酒之道也讲究慢饮多品。

在古代,酒属于上流社会的社交活动之一,与今日普遍饮用相比显得尤为珍贵。因此留下了众多与饮酒相关的诗篇。

《将进酒》正是展现中原酒文化经典之作

此篇探究至此告一段落。

2024年5月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