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是什么修辞手法_互文修辞手法举例


诗文中,有一种特殊的修辞技巧,古人称之为互文。古人的解释言简意赅,道出了其精髓:“参互成文,合而见义。”

这层意思,其实是在说分开表达,合并理解的方法。这可以是句子中的两部分,也可以是两句话,甚至更多句子共同完成。

周振甫先生在《诗词例话》中,详细地探讨了互文与互体的概念。

对于一句话内部的互文,我们可以在《诗词例话》中找到沈德潜对唐诗的解读作为例证。在“秦时明月”一章中,前人赞赏其妙处却未详述其精妙之处。其实,此章言说的是历史与边疆的交织,秦朝的力竭功不成与汉朝的边防筑城。明月属于秦朝,关隘属于汉朝,但在这首诗中却是互文表达。

“秦时明月”这一名句,源自唐代王昌龄的《出塞》。诗中写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里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并非单纯指秦朝的明月和汉朝的关隘,而是一种互文的表达方式,需要合并理解,描绘的是秦汉时期的景象。

再如我们熟悉的唐诗中,互文句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杜牧的《泊秦淮》中的“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其实是两部分景象的合并表达:烟笼罩着寒水,月光笼罩着沙滩。还有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主人下马、客在船”,实际上指的是主人和客人都下马登船的情景。

除了当句互文,还有对句互文或邻句互文。例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中,“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描述了诗人在不同场合多次见到李龟年并听到他的演奏。

还有排句互文,这种形式在超过两句的情况下出现。例如《木兰辞》中的描述:“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而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也有类似的描述:“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能诗书。”这些例子展示了互文在格律诗中的应用。

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提及了互体的概念。杜少陵的诗句“风含翠筱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上句中有雨的元素,下句中有风的元素,这就是互体的体现。而周振甫先生则解释说,互体是上下文之间的词语相互包含的关系。

从上述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互文与互体的微妙区别。互文的句子如果不从互文的角度去理解,有时会难以解释,比如“秦时明月汉时关”。而互体的句子即使不知道它是互体,也仍然可以独立解释。

无论是互文还是互体,它们在诗歌中的应用都使得整首诗更加浑然一体,连接紧密。在我自己的作品中,也曾无意间运用了互文的技巧。如在七律《拟古望蓟门》中的句子:“塞雁哀鸣胡马惊,汉家铁骑绕龙城。”这里便体现了当句互文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