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的诗句
杏花大唐,那气度非凡的杏花,七首唐诗描绘得淋漓尽致:“好风吹树杏花香,小天星斗满衣裳”。
在北京的朋友或许还在说杏花尚未盛开,但江南已是杏花烂漫。小区里,有一户人家,院落中种了棵果树,其中三棵是杏树。初夏时节,果实累累,茂密的枝叶让人心生欢喜。而当春天来临,那三棵高大的杏花树更是美不胜收,花冠长到四层楼高,远远望去,如白雪般洁净的杏花隐约带着轻粉,树下停放的小车也仿佛被赋予了诗意。
初见时,人们或许会误以为那是樱花,但细看便会发现其不同之处。杏花有着柔润的质感,近看更显其姿态和存在感。与樱花相比,它的花朵更有厚重感,不似樱花那样单薄。更重要的是,杏花不仅美丽,还能结果实,这种生生不息的特质让人敬畏。
杏树的种植历史悠久,与桃树齐名。早在战国时期,不适合种植粮食的土地就可以用来种植杏树,这已经是古人的经验之谈。即使在北方干燥贫瘠的山地里,杏树也能顽强生长,无需过多管理。
自古以来,孔子便是在杏树下教授学生,因此“杏坛”成为教坛的代名词。而汉朝时,民间农田山野种植杏树之风盛行,这从“二月昏,杏花盛”的农谚中便可看出。
当杏树传至长江以南,那更是别有一番景象。如董奉这样的道家之人,他在南方行医,不取分文。若有人病愈,他便要求种下杏树。多年下来,这里便有了万棵杏树。之年,这些杏树既可观赏又可充饥。
唐朝时期,道家文化盛行,各地大兴传播文化。道观中种植着各种花木,其中便包括曾是神仙之树的杏树。春天里,道观周围的杏花盛开,的花海直际,宛如仙境。
每当提及仲春的景象,便令人想起那句“溪头一径入青崖,处处仙居隔杏花”。无数道观建立在山上,高大的杏花树遮掩着道观,形成绝美的画面。人们踏着春光赏花,寻觅楼台的存在。
而那片位于长安曲杏花林更是令人向往。每三年春天进士放榜后,都会在此宴请新科进士。无数人以能成为这里的座上宾为荣。
赏杏花的盛况可谓人山人海、车马喧嚣。人们为了看那一树一树盛开的杏花而争相前来。而那漫天飘落的杏花花瓣也让人留连忘返。
不仅如此,杏花还与爱情有着不解之缘。那句“好风吹过树梢的杏花香中”,仿佛有位女子在诉说着她的爱情故事。而那“陌上谁家年少”的场景更是让人想起了青春年少时的爱情。
回首唐朝的审美观中,杏花是大气而仙意的存在。其壮美明丽的形象与宋朝的小家子气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就是我们的杏花大唐。无论是在诗歌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展现了其独特的气质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