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家长该做什么
自每日清晨8:30至下午4:00,孩子们的生活被编织在六节课的时光里,每节课40分钟,他们学习拼音、练字、数学、英语等多门学科,这是豆豆今年开始的小学生活缩影。豆豆的故事并非个例,许多孩子在幼儿园毕业后便踏上了这条学习之路。
随着新修订的《国未成年人保》的即将实施,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6月1日起,幼儿园和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对学龄前儿童进行小学课程教育,这一的,使得幼小衔接市场步入规范化发展的轨道。
面对家长对幼小衔接的现实需求与规定,幼小衔接市场的走向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方面,部分培训机构在边缘试探,进行超标教学;之下,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幼小衔接,成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共同思考的问题。
幼儿园里的“流失”现象
不少大班孩子选择离开幼儿园,转而投向校外机构的幼小衔。在北京的牛牛爸爸看来,这似乎是孩子们踏入小学前的一个必然步骤。他们提前考察、对比,希望为孩子选择一个合适的机构。这种“流失”现象在各地幼儿园中普遍存在。
据赵慧莹老师的观察,许多孩子在校外教育机构或线上上过幼小衔。李女士更是直言不讳地表示,老大因为没有上幼小衔而在小学一年级进度中落伍,这让她后悔不已。
家长们普遍认为,只有上了幼小衔,孩子在知识学习和适应校园方面才能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许多机构在宣传时也突出了学科知识的内容,承诺能让孩子达到小学一年级的水平。
机构应对调整
面对压力,部分教培机构选择停售学前课程,而有的则仍在违规超标教学。《指导意见》的发布加大了对违规机构的查处力度,将其列入并实施联合惩戒。
新东方、顺天府学等教育机构的部分校区幼小衔已处于停课状态。而学而思网校、猿辅导等头部在线学前课程也已停售。尽管如此,仍有部分机构以各种名目进行超前、超标教学。
“抢跑”者的未来
幼儿园坚持的“学科知识零教学”真的不教孩子知识吗?实际上,幼儿园通过更灵活的方式培养孩子的前书写等能力。北京市东城区崇文第三幼儿园园长李荣伟表示,让孩子超前学习知识并无必要,大班时期更应注重孩子社会适应和交往能力的培养。
赵慧莹老师也提到,“抢跑者”并不总能保持前列。小学一年级上学期是幼小衔接的适应期,教学内容相对简单,即使孩子之前没有接触过,也能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跟上。
“双向衔接”的倡议与实践
《指导意见》强调了幼小衔接的双向性,要求幼儿园为入学准备和小学的入学适应共同努力。为此,《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等文件提供了具体指导。
幼儿园应注重孩子的身心、生活、社会和学习的准备,而小学则应合理安排一年级课程内容,帮助孩子逐步适应从游戏活动到课堂学习的转变。科学做好幼小衔接需要幼儿园、小学、家长的共同努力。
无论是家长还是教育工作者,都应认识到幼小衔接不仅是知识的过渡,更是习惯、能力和品质的培养过程。科学、有效地进行幼小衔接,才能帮助孩子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