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差改正数怎么算
《测绘学报精粹》
搭建学术的桥梁,探索精准测量的新境界
文章主要探讨一、二等水准测量中分群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其对观测结果的影响,通过分析观测条件对高差影响的规律,设计测段观测方案,并采取相应措施以降低不利因素对观测成果的干扰,确保观测精度,提高工作效率。此研究对精密水准测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引言
在测绘领域,一、二等水准测量是求得两个控制点间精密高差的关键步骤。当控制点经过沉降期后,其高差可被视为固定值。实际观测中常遇到测段往测与返测结果不相等的情况,即存在观测误差。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种误差的产生,尤其是个别测段出现的往返不等差超限现象及分群现象呢?
二、分群现象深度解析
2.1 分群现象实例分析
以Ⅱ××线的一个分群测段为例,简要阐释分群现象的主要成因。通过具体数据计算,分析该测段的分群条件及观测数据的特征。该测段相关信息如下:
- 测段平均距离:L=8.2km
- 测段限差:±11.452mm;限差=±5.727mm
- 首往测高差:首返测高差等(附具体数值及计算过程)
图示:附A,B地理位置说明图及实际观测场景图。
2.2 分群现象成因探究
从观测手簿记录的观测条件可以分析出,该测段部分因素如路面土质、尺垫下沉、光线折射及重力异常等,均可能对观测结果产生影响。特别是对于土质不稳定的路面,尺垫下沉可能导致后尺读数增大,进而使往返不等差正值增大。重力异常较大或海拔较高的地区,也可能会造成往返高差不等差增大。而相较于平原地区的低海拔和理想观测条件,如江汉平原的水泥路面和阴天观测,其往返不等差通常较小。
三、观测条件与观测精度
一、二等水准测量为何要进行往返观测?这是因为通过取中数的平差方法可以消除或减弱质的误差影响。而观测条件,如路面材质、天气状况、地理位置等,对观测精度起着决定性作用。了解并掌握各种观测条件对高差的影响规律,是设计测段观测方案、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
四、实践与验证
为了更准确地掌握各种因素对观测结果的影响,一线作业单位应通过实验进行验证。例如,对于尺垫下沉问题,可以通过增加尺垫重量或打尺桩的方法进行验证;对于阳光折射问题,则可以通过比较晴天与阴天的观测结果来研究。只有通过这样的实证研究,我们才能更科学地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一、二等水准测量的分群现象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观测条件是产生分群现象的主要因素。通过掌握各种观测条件对高差影响的规律,我们可以提前设计测段观测方案,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不利因素影响,从而提高观测精度和工作效率。这为精密水准测量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