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娘在上海话中的意思
近日,上海小学二年级第二学期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课本中,将第24课《打碗碗花》原文的“外婆”改为了“姥姥”,在网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上海市教委对此回应称,词典中显示,“姥姥”是普通话,“外婆、外公”属于方言。这样的调整也触发了关于普通话与方言,特别是南方与北方在称呼上的热议。尽管上海市教委已经向社会道歉,并将称呼改回,但这场关于“姥姥”和“外婆”的称呼讨论仍在继续。
地域辽阔,方言众多,对于如何称呼“妈妈的妈妈”,各地差异显著。以山西为例,仅在中西部地区,对“姥姥”就有多种不同的称呼。记者调查发现,有些地方的称呼如果不加以解释,很难从字面上联想到是“姥姥”。比如在吕梁地区,有些地方会称之为“布布”、“伴儿”、“贝贝”,交城叫“外外”,文水叫“婆婆”,还有些地方会称呼为“简婆”。而在平遥、介休等地,则称之为“板板”。闻喜、新绛等地则有称为“舅舍娘”的。
据山西大学语言科学研究所的余跃龙副教授介绍,山西中西部对于“外祖母”的称谓可以大致分为五大类:“姥姥”、“姥娘”、“婆婆”、“简/简婆/姐婆”和“外婆”。对于这些看似不相干的称呼为何会用来指代“姥姥”,余教授也给出了解释。比如汾阳、孝义一带的“姥姥”发音带有“b”音,本字其实是“婆”,但语音发生了变化。“简婆/姐婆”中的“简/姐”,其本字应该是“姐”,用于指代娘家亲属。
关于山西中西部对“姥姥”的称谓存在的差异性,余教授认为主要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是不同时代的称呼遗留,山西中西部是研究山西方言的核心区域,语言的存古性可以与南方方言相媲美,因此存在较大的差异。也是不同地区语言多次冲突的结果。比如吕梁地区历史上有多数在此生活过,“姐婆”的叫法可能是少数语言的遗留转化。
那么,“姥姥”的叫法在山西是主流吗?余教授表示,在山西方言中,对外祖母一般叫“婆婆”“娘娘”的居多,“姥姥”的叫法并不是晋方言核心区域的主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山西的独特地形地貌造就了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形态,最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方言。不同的称呼反映了各地的地域文化和语言习惯,没有优劣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