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不释卷说的是谁的故事


文章追溯了杨雅莲笔下所描绘的钱学森辉煌的科学人生。

曾经有一个热爱读书的男孩,自小便对《水浒传》心生向往,对小说中的英雄人物充满崇拜。一天,他突发奇想地向父亲提问:“一百零八个英雄是天上的一百零八颗星星下凡到人间,那么人间的伟大人物是否也是天上的星星呢?”父亲耐心地解答他:“所有的英雄和大人物并非天上的星星,他们原本都是普通人,因从小热爱学习,有远大的志向,并具备决心和毅力,才成就了他们惊天动地的事业。”

这句解答极大地鼓舞了小男孩,他坚定地说:“如果英雄不是天上的星星变的,那么我也一定可以成为英雄。”父亲进一步激励他:“但你必须通过好好读书,学习知识,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个爱读书的小男孩长大后果然成就非凡。在他的引领下,第一颗原成功、第一颗实现空爆实验、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因其在科技领域的杰出贡献,他的名字被永远镌刻在星空之中,一颗小行星甚至以他的名字命名。他就是被誉为“航天之父”、“导弹之父”的世界著名科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的成长背景源于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钱均夫曾东渡日本留学,回家后致力于教育事业,后任浙江省教育厅。母亲知书达礼,曾在钱学森年幼时教导他诗词背诵及基础算数。在钱学森的成长道路上,重视教育的父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钱学森自幼便养成热爱读书的习惯,即使是餐桌上也不忘手持书籍。他在小学和中学时期,培养了“泡阅览室”的习惯。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后,图书馆成为他的常去之地。

在1996年的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揭幕典礼上,钱学森分享了自己在北师大附中时期的阅读故事。初中时的一次午餐后休息,一位同学谈论起两位伟人爱因斯坦和,激起了钱学森对科学伟人和伟人的崇敬。高中时,他开始寻找并阅读介绍相对论的书。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后,图书馆更是他每天必去的地方,他对科技书籍。

《他日归来:钱学森的求知岁月》一书中提到,钱均夫读书时就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总结出一套有效的“三步阅读法”。受父亲的熏陶,钱学森读书时喜欢手握铅笔,随时写下自己的“即时体会”。他的札记简洁明了,主要包括感想、心得、疑问、见解,并包含赞赏或批评的语言。

钱学森强调,他少年时代的最大收获并非科学知识,而是形象思维方面的训练,包括文学、美术、音乐等,这些为他日后的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培养了他的活跃和丰富的想象力与创新精神。他建议少年不要只专注于书本知识,也要注重形象思维的训练。即使在学术上取得巨大成就,他也从未停止学习的步伐,涉猎广泛,包括音乐、绘画、电影、文学、生命科学、技术美学、现代农业等领域。

钱学森的秘书涂元季曾描述,钱学森购书众多且都会认真阅读,并非仅用于收藏。新华书店特为他留出一个格子,有任何新书都会为他保留。他的阅读效率极高,有些书只需认真看完序言和前面章节,简单浏览中间环节,再看最后的结论,便能了解全书精华。再加上读书时的专注力,使得他能够迅速把握书中的要点。

在儿子钱永刚眼中,父亲一生钟爱安静,最喜爱的活动便是读书。即使家中装修,他也会因为担心弄脏书籍而不悦。晚上是钱学森学习和读书的时间,这是几十年不变的习惯。朋友们都知道不要在晚上打扰他,因为他在书房里专注读书。即便是在炎热的夏天,他也会一手拿蒲扇一边擦汗一边读书,丝毫不受影响。

钱氏家族人才辈出,如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钱穆、钱钟书等,都是文坛硕儒、科技巨擎、国学大师。这一切得益于《钱氏家训》的传世之教。钱学森谨遵家训,将毕生所学用于的富强和的复兴。新成立后,身在的钱学森渴望回国效力,最终冲破重重阻碍回到祖国。他的一生孜孜不倦,紧密地将个人所学与命运相结合,展现了一名科学家和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与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