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反驳别人说你现实


关于自由与独立思考的反思

当我接触到这个主题时,我不禁回想起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化”概念,以及其中的经典台词。当我想到安迪从那黑暗、污秽的下水道中爬出,沐浴在倾盆大雨中,重新获得自由后的那份震撼与感动,我深感自由的可贵。但更为重要的是保持独立的思考,明确自我追求。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如同被在笼中的鸟儿。起初,他们对现实的不公充满憎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被社会同化,习惯了现状,甚至开始依赖那些潜在的规则来获取不正当的利益。这就是“化”带来的后果,使得个体逐渐失去了自身的独立性。

更为可怕的是,当个体被化后,他们甚至会开始劝说身边的人放弃抵抗、放弃希望、接受现状。他们常常用“现实点,这个社会就是这样”来劝慰他人,甚至以此为借口来为不正当行为辩护。这样的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只有一个人这样说可能影响有限,但当一群人都这样说,再加上个人所遭遇的种种挫折,很容易让人放弃希望,生活得更加麻木。

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比如,上一辈人对不幸的婚姻习以为常,并要求子女按照他们的方式生活,这样很容易导致深深的隔阂和矛盾。再如扶老人这件事,原本是件好事,但当出现助人者被讹的情况后,大家就开始怀疑“做好事是否有好报”,在面对需要帮助的人时变得犹豫不决。

这或许让我们思考,高墙真的束缚了囚犯的自由吗?还是我们的认知束缚了我们的思想?年轻时,我们总是对现实抱有过于理想的幻想,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我们容易固执己见,屡屡碰壁。当我们遭受足够的挫折,内心充满失落感时,便可能彻底屈服于现实。

其实,现实就是现实,它一直如此,没有绝对的对错。社会是大家共同行为的结果,充满了光明与黑暗。如果我们只看到其中的某个方面就轻易下结论,那便是在认知上产生了偏差。这种偏差会影响我们的思想,让我们或者变得激愤,或者选择屈从。

那么,如何在社会的洪流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呢?答案就是要有自己的主心骨,即坚定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我们看到社会上的某些现象时,应该根据自己的三观去观察和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而不是轻易被他人的看法所左右。

例如,对于“做好事是否有好报”的问题,如果我们深信“、”,那么我们就不会因为一两个扶老人被讹的事件而否定行善的价值。我们会思考如何既能做好事,又能保护自己,而不是对需要帮助的人漠然置之。

我们常常因为懒得思考而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开始随波逐流。所以当我们听到“现实点,这个社会就是这样”的话时,我们应该思考:社会究竟是怎样的?是我们听到的样子吗?或者社会应该是什么样的?当我们对这些问题有了清晰的答案,就知道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现实。

无论面对何种困境和挑战,我们都应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坚定的自我认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社会的大潮中不随波逐流,活出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