箱包代加工从哪里接单
走进邱爱花家,仿佛进入了一个繁忙的生产车间。六台缝纫机一字排开,大小箱包配件摆满了整个客厅。灯光下,几名村民正在忙碌地工作。
邱爱花告诉记者,这个代加工点已经运营了八年。她自己曾学过缝纫技术,并培训了十余名工人。每天都有村民在这里务工,遇到紧急订单时,甚至还需要增加人手。家里的村民可以根据自己家的需要灵活安排时间,白天或晚上都可以来上班。
在加工点里,我们看到了年龄最大的工人李桂娥。她高兴地分享说,在这里工作可以兼顾家里的农活和照顾家人。工作技术含量不高,按件计薪,多劳多得,一个月能挣一千多元。
离邱爱花家不远的周春凤家,电动缝纫机的响声不断。周春凤将自家的老房子改造成了厂房,开始承接箱包、玩具等代加工业务。她表示,现在的天气适宜,村里的妇女们晚上都会来加班,多做多得,每月能多挣三五百元。
枫林村共有十个这样的加工点,涉及服装、箱包、卫浴零件等多个领域,为村里的一百多名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近就业的机会,其中贫困人员二十余名。村王林波表示,他们会主动与镇里的华荟箱包扶贫车间对接,承接更多的代加工业务,为贫困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夜幕降临,李桂娥仍在认真地工作。在完成最后一个手提包的线头后,她仔细检查每一个包并将其打包装箱。“晚上视力可能不太好,所以要仔细检查,避免漏剪。”她笑着说,“加班两小时,多挣十几元也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