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最大的牲口市场
清明时节,邢台市区浸润在春雨前的宁静之中。翻开日历,春意渐浓,而天空迟迟未有雨滴降落。人们期盼着那场透彻的降雨,仿佛能冲刷掉所有的烦躁。
在崔路村的街巷里,风中夹杂着沙尘,除了三五成群的老人蹲在角落闲聊,很少见到其他人。春节的喧嚣过去后,这里恢复了平静。这个离邢台市区不远的村庄,通了公交车。从新兴西路出市区,顺着邢左公路西行,不过十公里就到了。
崔路村,尽管人口数千,却沉沦为一座普通的村庄,不再有往日的辉煌。不到一百年前,崔路人的经商轨迹是邢州商帮的缩影。
晚清时期,天津港成为华北地区的物流枢纽,贸易繁忙之下孕育着商机。在这个时期,王柏倾只身闯荡到天津码头,开始了他的奋斗生涯。他最初从事的是收废品这样的粗活,但在收废品的过程中,他发现了商机。
随着中营实业的发展,煤油需求量上升。天津港的煤油贸易被西方人把控,但在分包过程中产生了对油桶的大量需求。王柏倾注意到这个机会,开始积聚闲置油桶。当洋人商行出现油桶短缺时,他提供油桶并要求兑换煤油。这样,他进一步垄断了京津两地的油桶供应,并挤进了煤油贸易。
崔路人的商业历史悠久且辉煌。在清朝末年,姚立武等人就已开始在北京揽活,获得了进宫运送物资的机会。他们通过与太监的关系,获得了地位,并开始了各自的创业。
崔路村的商业繁荣不仅需要眼光和胆识,还需要人情和勤劳。刘家、赵家等家族的商业历史值得铭记。他们从马帮起家,翻越太行山,去宁夏和河西走廊一带收皮子。财富的积累源于辛劳。
太行山不仅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缘交通优势,更是崔路人经商的历史见证。崔路人在太行山区的马帮生涯不仅开阔了他们的思维和眼界,也直接影响了他们的生活。
崔路村建村较早,其老建筑风格统一、规划感清晰。这些建筑体现了崔路人的商业成就和对教育的重视。老人们希望崔路能保持原来的模样。
尽管现代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崔路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仍然受到祖训的熏陶。他们继承祖宗家风、家业,在旧时代将商业触手伸向全国。他们也注重对后代的教育。
如今,崔路村依然承载着许多崔路人的希望和记忆。虽然岁月流转,但崔路人的精神风貌和商业智慧依然值得我们去探索和传承。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