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商是价格接受者的解释
前述提及,供求分析是经济学中至关重要的思维方式。有人甚至认为,经济学就是以供求原理为基石来研究经济问题的。还有这样一个幽默的说法,当一只鹦鹉学会说“供给”和“需求”,它便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位经济学家。这些都突显了供求分析在经济学领域的关键地位。
事实上,供求均衡不仅是经济分析的基石,其本质更涉及成本收益分析和价格(价值)分析。不仅如此,供求均衡模型还能被用于分析诸如的税收、价格、市场结构、社会福利以及国际贸易等众多经济问题。
供求分析框架源自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综合古典经济学与边际学派的效用价值论,亦被称为“马歇尔”。其基本假设为完全竞争市场,其中产品标准化、信息完全透明,所有厂商和消费者都是价格接受者,且不存在交易成本等。
在供求分析框架中,需求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和特定价格水平下,人们愿意且有能力购买的商品和服务。这种需求与单纯的“需要”、“想要”或“欲望”有所区别,它代表了购买意愿与购买能力的结合。购买能力不仅与收入水平相关,还与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格紧密相连。
需求曲线,又称为需求定理,揭示了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反比关系。即价格降低,需求量增加;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如图2-1所示,其中P代表价格,Q代表数量,D代表需求曲线。
虽然大多数商品遵循这种需求定律,但仍有一些特殊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呈同向变动。例如,某些炫耀性商品或奢侈品在价格昂贵时反而更受追捧。这类商品不仅能提供物质效用,还能满足消费者的虚荣心和其他高级需求。
还有一种名为“吉芬商品”的特殊商品。它由英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吉芬提出,指的是在价格上涨时销量反而上升的商品。这类商品通常廉价且缺乏替代品,其需求随着价格的上涨而增加。
影响需求的因素众多且复杂。外在因素包括人口数量及结构的变化、的消费以及收入分配的公平性等;而内在因素则涉及消费者收入水平、偏好、对未来的预期以及商品本身的价格等。
与此供求分析框架中的供给指的是厂商在一定时期和特定价格水平下愿意且能够提供给市场的商品和服务。供给同样是厂商意愿和能力的结。
供给曲线,即供给定理,表明供给量与价格之间的正比关系。价格低时,利润可能不高,厂商不愿意增加供给;而价格高时,厂商则愿意增加供给。这与经济生活中常见的供给增加导致价格下降、供给减少导致价格上升的规律并不矛盾。
影响供给的因素同样可以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包括生产要素的价格、相关商品的价格以及的等;而内部因素则涉及厂商的目标、商品本身的价格、技术变动以及对未来的预期等。
了解供求分析框架对于理解经济学至关重要。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它们之间的互动和变化都深刻影响着市场价格的形成和商品的流通。通过供求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的本质并做出更明智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