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蜡法铸造用的浆料配比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古代焚失法,利用石膏型面层与加固层替代传统泥范来制备天然植物金属艺术品的新方法。通过调整石膏型浆料的配方和工艺流程,实现了型壳的松散结构和较低的强度,提高了破壳效果和铸件的造型逼真度。该工艺具有材料来源广泛、制作成本低、造型独特等优点,为制作独一无二的天然植物金属艺术品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关键词:焚失法;石膏型;金属艺术品;铸造工艺

文中所述的焚失法,是一种古老的铸造工艺,源于商代中晚期,以可焚烧材料作为制模材料,如木材、植物纤维等,通过高温焙烧使制模材料焚烧成灰,再经清除灰烬获得铸件型腔,最后进行浇注获得铸件。该方法与失蜡铸造有所不同,其优势在于无需雕刻大师制作原模,简化了制模工艺。而石膏型铸造,以其良好的复制性和溃散性,被广泛应用于制造各种艺术铸件。

本文将焚失法与石膏型铸造相结合,共同发挥二者的优点。试验中,采用朽木和花枝作为原模,以α型半水石膏、铝矾土等为主要材料,制备石膏型面层和加固层。通过调整添加剂和粘结剂的配比,控制石膏型的显微结构和强度。一次焙烧后,通过破壳清理和面层修补,获得原型状空腔;二次焙烧则进一步增强石膏型的强度,防止铸型的变形和开裂。

试验结果表明,该工艺制备的铸件具有造型逼真、独一无二的特点。石膏型面层浆料中添加的硫酸亚铁和焦磷酸钠混合溶液,使第一次焙烧后的型壳强度低、透气性好,有利于破壳清灰和气体。而加固层浆料中添加的硅溶胶粘结剂,则显著提高了石膏型的抗弯和抗拉强度。

浇注系统的设计和浇冒口的布置也是该工艺的关键环节。通过合理的浇注系统设计和浇冒口布置,保证了金属液的充型能力和铸件的成型质量。

本文提出的基于焚失法的天然植物金属艺术品成形工艺,为制作形状复杂、造型独特、独一无二的金属艺术品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