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转私四十万6天了还在审核
“公转私”指的是单位账户向个人账户进行的资金转移。在2021年,并未针对此行为新的管理规定,而是继续沿用2016年的《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2019年的《银行关于非银行支付机构开展大额交易报告工作相关要求》以及2005年的《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等法规进行规范。
相较于“公转公”操作的严谨与透明度要求,“公转私”因其性及简便的操作流程,往往成为资金流转的便捷途径。这也为非法单位提供了偷税漏税及洗钱的可乘之机,他们常常工资、劳务费等合法业务,将单位资金悄无声息地转入个人账户。
鉴于此,对“公转私”的监管力度愈发严格,旨在有效打击上述违法行为。
一、金融机构与非银行支付机构的大额“公转私”交易监管。
对于大额的“公转私”交易,金融机构及微信等非银行支付机构需将此类交易列为重点监控对象,并上报至银行。具体的监管金额标准如下:
1. 境内转账:若个人账户与其他账户间发生交易,当日单笔或累计交易币达50万元及以上,或等值外币达10万美元及以上。
2. 跨境转账:若个人账户与其他账户间发生跨境交易,当日单笔或累计交易币达20万元及以上,或等值外币达1万美元及以上。
二、公转私业务的合法性。
虽然单位账户与个人账户间的转账需遵循严格的规定,但只要转账行为真实、合理且合法,“公转私”也是被允许的。
常见的合法“公转私”业务包括支付员工工资、报销费用、劳务费、个体工商户采购款、偿还个人借款、赔付个人赔偿金以及向股东分红等。
三、业务证明资料的提供。
对于超过一定金额的“公转私”业务,需向银行提供相应的业务证明资料。例如,每笔超过5万元的“公转私”业务,应向开户银行提供代发工资协议和收款人清单、借款合同等证明资料。
同样,若个人持单位的支票、银行汇票和银行本票要求银行向其个人转账付款时,也需向银行提供相应的业务证明资料。
对“公转私”的监管与规范旨在维护金融市场的秩序与公平,保障合法交易的安全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