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在咫尺之间什么意思


洞见之友常浩主播

来源:洞见(ID:DJ0123987)

在伏尔泰的笔下,友谊被描绘为灵魂的结合,即使可能面临离异,也是两个敏感、正直之人之间心照不宣的契约。我们时常会思考,为何近在咫尺的朋友却渐行渐远?或许,每一段友情的结束,都源于彼此相处时忽略了一些重要的潜规则。

一、不攀附

明代文学宗师李贽曾写过一篇名为《张千载》的文章,记述了文天祥和张千载的深厚友谊。张千载与文天祥虽为总角之交,又有同窗之谊,但在文天祥名满天下时,张千载并未,而是坚守本心,不攀附。即使在文天祥被时,他依然不离不弃,照顾有加。李贽赞其为:“生死交情,千载一鹗!”这告诉我们,真正的朋友不会因你的地位变化而改变,他们坚守的是不攀附的品格。

二、不怜悯

巴尔扎克在《驴皮记》中描述了怜悯之情的复杂。同事海子的经历则提醒我们,过度的怜悯可能会给朋友带来无形的压力。海子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要强的人不需要别人将自己的困境公之于众。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不需要任何一方的怜悯和同情。

三、不迁就

《世说新语》中的“管宁割席”典故告诉我们,即便是再好的朋友,也要保留自己的底线,不能无原则的迁就。管宁与华歆本是好友,但因华歆的行为不当,管宁当机立断割席断义。这告诉我们,友情需要原则和底线。

四、不越界

陈道明在接受采访时谈及他的原则,他认为掌握对方太多的东西会产生一种“悬空”的情绪,永远在两人之间罩着。亲密无间的友情固然令人羡慕,但朋友间的关系也需保持适当的距离。过度介入朋友的生活可能被视为越界行为。人际心理学上的“界限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最好的友情,是亲近地保持距离。

“不攀附是人品,不怜悯是底线,不迁就是智慧,不越界是操守。”与朋友的相处之道,也是我们一生的处世之道。愿所有人都能谨记这四条潜规则,遇上相伴一生的真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