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长假来临,连绵的雨让气温骤降。我还未及时翻出冬衣,寒风已让人忍不住打哆嗦。昨天是重阳节,小朋友们广传的段子“九月九日冻死山东兄弟,遍插茱萸少一人”,似乎成为了冒雨排队做核酸中的一丝趣味。
今日我读完了《爱莲说》。先前所写的小文,虽然未必字字珠玑,但也算是我内心的声音。无论对错,每个人表达意见的都应被尊重。
读到《爱莲说》的最后一句时,我仍不禁沉思良久。
文中那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直是文章的核心。教科书将其译为“喜爱牡丹的人,自然是很多的”。这里的“宜”被解释为“应当”,然而在句子中加上的判断词“是”似乎有些多余。
“宜”作为助动词,确实不能单独作为谓语。而“乎”字在句子中的用法,则略去不译。在古汉语中,“乎”字在多种情况下可以表提顿,用于主语后、动词后等。在此处,“宜乎”作为一个复式虚词,整体修饰整个句子,表示对下文所说的情况不感到奇怪。整句可以理解为“怪不得喜爱牡丹的人多了”。
再谈作者的情感。作者通过对比菊花、牡丹和莲花,表达了自己对富贵的鄙薄和对内心高洁的追求。他以莲花自喻,认为自己是那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高洁之士。对于牡丹的热爱,则代表了世人的追求和权力的象征。这种对比,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孤高和与众不同。
纵观历史,这样的文章总是能激励那些不得志的书生们。他们从中找到共鸣,觉得自己的生活得到了升华。而这篇文章也因此成为了千古名篇。
好了,回到我们的主题。“宜乎”的解释我们已经搞清楚了。再深入探讨,我在查字典的过程中发现,韩峥嵘在《古汉语虚词手册》中对于“宜乎”的解释颇为有趣。它表示明白了原因后对下文情况不感到奇怪。这样理解起来就顺多了。
最终整句翻译如下:“啊!对于陶渊明之后鲜有闻的菊花之爱,还有谁像我一样?而对于牡丹之爱,人们自然很多了。”这真是一场关于心灵追求的千古对话啊!
希望这篇文章符合您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