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木取火是什么意思
燧皇陵的传说
炎帝神农氏的丰功伟绩
在明蒋应镐所绘的《山海经》插图中,描绘了祝融的形象。
农历的五月六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根据《礼记·月令》所述,“立”即是“建始”的意思。“夏”字不仅指夏季,还有“大”的含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进一步阐释了“夏”字的另一种含义:“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立夏”的意义并非单一。一方面,它象征着时令上的转变,意味着夏季的正式开始。在物候层面,立夏意味着万物经过春季的萌发后,进入了快速生长的阶段。
对于现代人而言,立夏可能只是一个相对次要的节日,不及立春、清明、冬至等节日引人注目。在古代,立夏却是“四时八节”中的重要日子。这一天,祭祀仪式隆重举行,三公九卿等重要均需参与,主祭者更是天子。
那么,为何要举行如此重要的祭祀呢?所祭的不是天神、地神或是祖先神。在古代,祭祀的对象必须是功德于民的神圣之人。由于夏天与火有关,因此立夏祭祀的对象也与火有关的神祇。
关于与火相关的三位祖先传说
传说中与火相关的“神灵”有三位。燧人氏是最早发现钻木取火的人,使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被誉为“火祖”。后来,神农氏进一步发展了火的用途和保存方法,被尊称为“炎帝”。黄帝时期,设立了“六相”分管四季之事,其中夏官为“火正”,掌管火事。帝喾高辛氏时期,重黎因掌管火事有功,被命名为“祝融”。在立夏这一天,炎帝和祝融这两位与火有关的祖先被特别祭祀。
为何选择立夏日祭祀炎帝和祝融?因为古代有“迎时气”的习俗,每年的四季之始,都会在郊外举行盛大的仪式迎接季节的到来。立春、立秋、立冬日均有相应的仪式和祭祀活动。炎帝和祝融在火的运用上有着巨大的贡献,因此被特别祭祀。
“迎夏”与祭祀“火神”的历史渊源
“迎夏”和祭祀“火神”的活动在先秦时期已经存在。《礼记·月令》记载,立夏前三天,太史官会向天子报告立夏的到来,天子需提前进行斋戒。到了立夏日,“天子会亲自带领三公、九卿等重要到南郊迎接夏季的到来并祭拜火神祝融”。
在汉代,“迎夏”仪式更加盛大:皇帝在南郊迎接夏季的到来并祭拜祝融火神,同时安排了大型的歌舞表演来庆祝夏天的到来和祭拜火神。这些歌舞表演连同其他季节的表演都是二十四节气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歌舞告祭”的盛况
综合各类资料,古代迎夏“歌舞告祭”的形式和内容如下:
主色调为红色。这是因为“夏色赤”,即夏天的代表色为红色。《吕氏春秋·孟夏纪》描述了当时车骑服饰的颜色均为红色。选择红色为主色是顺应时色。
歌名为《朱明》。这首歌既代表了“火神”,又象征了夏天。
歌词中赞美了火的旺盛生长,以及它对万物的恩赐。同时提到了广泛的祭祀和严肃的仪式,表达了人们对火神的敬畏和感激之情。
关于作词者和作曲者的身份也有不同的说法。
在汉代,“十九章”乐府歌曲中的《朱明》是其中一章。歌唱者是70名童女,而舞蹈名为《云翘》。舞蹈由32名男舞者和32名女舞者共同完成,列队而舞,形成“八佾舞”,这是我国古代最高规格的祭祀舞蹈,只有天子可用。
史籍还记录了当时歌舞表演所用的音律、乐器、道具等。若音乐歌舞界人士能够整理并还原这些资料,将是一件恢复古代歌舞文化的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