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曲中秋月古诗原文


自古以来,的传统心理中,重视团聚、厌弃别离的情感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被人们俗称为“团圆节”的中秋佳节,在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一同被誉为我国的四大传统节日。每当佳节来临之际,人们总会倍感思念亲人,我国诗词史上的中秋题材作品也因此层出不穷。

提及中秋佳作,张九龄的《望月怀远》、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刘禹锡的《八月十五夜玩月》等作品为人们所熟知。若论及哪一首中秋诗词最为脍炙人口,那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无疑是其中之首。本文将为大家带来另一首苏轼的中秋词作——《中秋夜寄苏子》。

值得一提的是,《水调歌头》是苏轼以他与弟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与思考,表达了他对弟弟的思念和美好祝愿。而在《中秋夜寄苏子》中,苏轼与七年未见的苏辙终于再次团聚,共同欣赏中秋的明月。这样的团聚时光总是短暂,不久后两人又再次分离。

词中的“暮云收尽溢清寒”,描述了晚间云雾散去的时刻,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清冷的气息。这里的描写虽然未直接提及月亮,但却通过“暮云”曲折地表达了中秋月的美丽。而“清寒”二字,更是将月色的清冷与含蓄委婉地描绘出来。

紧接着的“银汉无声转玉盘”,则生动地描绘了苏轼与苏辙共赏中秋月的情景。银河悄然无声,而白玉般的圆月缓缓升起。这里的“玉盘”借用了李白的诗句,以形象的比喻表达了月亮的美丽。

在词的后半部分,“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表达了对短暂团聚的深深感慨。苏轼对明年是否能再次与苏辙共赏明月表示了疑虑。这体现了苏轼对生活中事物无常性的深刻理解,同时也展现了他对当下美好时光的珍惜。

整首词从中秋月的美好写到团聚的欢乐,再从今年的中秋推想到明年中秋的无常,最终归结为对别离的不舍。与苏轼的其他作品相比,《中秋夜寄苏子》更富有感染力,更能引发人们的共鸣。在中秋节即将到来之际,品读苏轼的这首中秋词作,无疑能够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