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腊月二十三干什么


新春特讯(鄂尔多斯篇)

鄂尔多斯中新网1月22日电,作者 张小燕 伟

1月22日是农历腊月二十三,这一天,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镇的牧民图雅一家便开始忙碌起来,为即将举行的祭火仪式做准备。

在蒙古族传统中,祭火仪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天清晨,炉灶便是这场仪式的主舞台,它的洁净度尤其关键。图雅小心地擦拭着每一个角落,清除了尘埃与污渍,确保炉灶一尘不染,这是对神圣仪式的尊重。

现场照片显示,祭火仪式正在内蒙古鄂托克旗的草原上举行。阿希格图 摄

祭品在祭火仪式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中,羊胸叉骨是最为核心的一部分。图雅一家细致地用自制羊毛线,以独特的蒙古族手法进行包装与准备。这过程中涉及多个环节:从胸骨柄到胸叉骨的巧妙缠绕、肉质长条排骨的精心挑选和去除、哈达的柔和覆盖、加上点缀的奶油以及最后的羊油盖顶。整套程序结束后,祭品准备得井井有条。

“除了羊胸叉骨外,我们还有洁白的奶食品和甘醇的美酒。”图雅告诉记者,这些祭品都代表着蒙古族民众对火神的敬意与祈愿。哈达作为洁白无瑕的象征,不仅象征着纯洁与高尚的情感,也是人们与火神沟通的纽带。

下午时分,随着太阳缓缓西下,祭火仪式正式开始。图雅家中的长辈点燃了炉灶中的火苗,将准备好的胸叉骨放入炉中。火焰渐渐旺盛起来,整个空间仿佛被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家族成员们围坐在火炉旁,心中默默地祈祷着美好的未来。

“每年这个时候,我们全家都会共同参与这个特殊的活动。”图雅说道,这个传统不仅是一种祈愿——希望家庭美满、人畜兴旺、生活更美好,也象征着人们对生活的敬畏与感恩。

蒙古族民俗专家郭雨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当今社会,蒙古族的祭火仪式仍像一颗明珠般闪耀着光芒。这一传统不仅在农村和牧区得到传承和发扬,也在城市中逐渐获得了新的生命与活力。

据了解,在内蒙古呼和浩特等地,人们同样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进行着相似的祭火仪式。而像哈琳这样的蒙古族姑娘则会在此期间制作特殊的饭菜:一家人一起煮手把肉、用肉汤焖饭并加入红枣等食材。虽然城市中的仪式可能没有农村和牧区那么复杂,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却从未改变。

郭雨桥进一步表示,在内蒙古乃至新疆等地的农村和牧区,祭火仪式的传统形式仍然被保留得非常完好。人们会精心准备祭品、打扫房屋来营造出节日的气氛。而在城市里,尽管生活方式有所不同,但人们仍然用各自的方式延续着这一古老的仪式与文化。

无论是在农村、牧区还是城市中,祭火仪式都以其独特的方式传承着蒙古族的文化精神。图雅认为,这种传统正在不断地适应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