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传统文化50字


重阳佳节,乃的古老传统节日,其日期定于每年农历九月九日。此节日的命名,源于《易经》中的“九”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叠,因此称之为“重阳”;又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得名“重九”。古人视九九重阳为之际,一元肇始之时,故而视此日为吉祥之日。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着诸多习俗。登高祈福、祭祖以及饮宴祈寿等仪式广为流传。传承至今,这些习俗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尤其是敬老爱老的内涵更是深入人心。如今,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成为了重阳节两大重要的主题活动。

历史悠久的重阳登高风俗,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之一。民间自古便有在重阳节登高的传统,因此重阳节也被称为“登高节”。这一风俗源于古人对山岳的崇拜以及此时的气候特点。登高的地点并不统一,可以是高山、高楼或是高台。登高的起源有四,其中包括古人对山岳的崇拜、清气上扬的气候因素、登高“辞青”的传统以及附会上的一个荒谬传说“桓景登山避灾”。

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尤为盛行。人们相信在重阳节这一天佩戴茱萸可以避难消灾。茱萸可插于臂上,或制成香囊佩戴,称为茱萸囊。妇女还有头上插菊花的习俗,这一传统自唐代以来历代相传。茱萸不仅是一种材,可制酒养身,其香味浓烈,还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能消积食、治寒热。人们喜欢在重阳节佩戴茱萸以求吉祥。

自新成立以来,重阳节的活动内容得到了丰富和拓展。1989年,我国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在这一天,各地都会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情,锻炼身体。这样的活动培养了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面对夕阳无限好的美景,我们无需惆怅近黄昏的时刻。在秋风送爽的重阳佳节之际,蒸制九重的粟糕,备好香醇的菊酒,邀请亲朋好友共聚一堂,与白雀寺分享这份喜悦与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