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扬每日坚持打卡的话
在朋友圈动态中,
“打卡”一词常常与“潮流”、“炫耀”等并列。
今打卡了吗?
6:30
清晨的闹钟响起,你半梦半醒间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点亮手机屏幕,打开APP,完成“早起卡”的打卡动作,这是你坚持不赖床的第十天。
7:30
一边享用着早餐,一边滑动手机里的英语学习应用。滑动完成后,轻轻一转,将这一刻分享到朋友圈,日历上的又一格被填满,离目标又近了一天,你的英语水平似乎也在不断进步。
小青努力学习的一天
9:00
课间休息时,你开始期待即将到来的美好周末。你和朋友已经约好去新开的奶茶店喝下午茶,那里的“ins风九宫格打卡”怎能少得了你的身影?
12:00
下课铃声响起,你迫不及待地前往学校门口的网红糕点店排队。许多人在此排队购买店家的招牌蛋糕,还催生了“黄牛代购”的现象。你也要来打个卡,看看这款蛋糕到底有何魅力。
这样的日常,是不是也是你的写照?
不知何时起,“打卡”已经悄然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
从风靡一时的“学英语打卡”,到“网红店九宫格打卡”,从“旅游景点打卡”到“每日健身打卡”……我们的生活似乎正逐步“打卡”化。
在7版《现代汉语大词典》中,“打卡”被解释为“通过磁卡机读取磁卡相关信息”。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打卡”一词的意义已经泛化,表示“参加或进行某种活动”。换句话说,当你参与某项活动、完成某项任务,或到达某个地点时,将其记录并分享到社交平台,展示自己的成果,这就是我们现在理解的“打卡”。
各种各样的“打卡”行为,如网红打卡、早起打卡等,正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追崇。
那么,我们的生活为什么会越来越“打卡”化呢?
背后的推手:营销与满足感
大多数的“打卡”行为,从一开始便是商家的一种营销策略。通过“打卡”这种方式,商家可以制造出噱头提高知名度,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例如现在朋友圈广泛的学习打卡,其本质是商家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抓住用户的长期需求的一种营销方式。他们先通过观念的传播,再用约束维持模式让用户持续使用他们的产品。
以学习打卡为例,通过购买优惠课程、坚持打卡、退钱的方式,让有改变自己想法的用户在一段时间里持续使用他们的产品。通过培养用户学习习惯和之前的用户粘性,更可能使参加了学习打卡的人在打卡结束后继续尝试使用该软件的其他学习产品。
再比如网红店的“打卡”活动,商家通过装修、设计等方式将店铺打造成受欢迎的风格,再改善产品外观吸引人们前来拍照。利用社交网络宣传或请网红晒图做广告来获取流量。甚至请群演排队制造出受欢迎的假象。这些宣传方式都吸引着人们前去“打卡”。
“打卡”之所以受到大众欢迎,并越来越盛行,主要是因为抓住了人们心中的满足感。大多数人都有改变和提升自我的愿望,“打卡”正好给了人们一种较为轻松的“塑造出理想自我”的方式。例如坚持学习打卡会让人感觉自己正在进步中;到网红店拍照打卡能让人感觉生活变得精致;而前往风靡各地的糕点店、奶茶店排队则能让人觉得自己很潮。
但“打卡”真的能让我们变得更好吗?我们是否真的从每次的“打卡”中获取到了有意义的东西?是否真的发自内心的渴望去“打卡”,还是仅仅为了满足虚荣心或是盲目跟风?
在“学习打卡”中,我们是否真的学到了知识?在选择网红店“打卡”时,我们是否真的喜欢这家店的食物?决定排队等待时,我们是否真的对这家店的产品充满好奇?
理性对待“打卡”
在“打卡”成风的时代里,我们要学会理性对待每一次的“打卡”。转发至朋友圈的“学习打卡”,确实有督促自己的作用;而到网红店消费、拍照、打卡也不失为一种新的娱乐方式。但我们要记住的是盲目跟风打卡很有可能让我们所付出的行动仅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因此我们要在每次决定“打卡”之前好好地剖析自己的需求、仔细分析这种“打卡”是否真的可以为自己带来一些有意义的东西。只有在真正发自内心地渴望去“打卡”、真正对所参与的活动充满兴趣时我们才能从中获得真正的收获而不是仅仅为了满足虚荣心或是盲目跟风。让我们在“打卡”时代里拒绝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