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马嵬无关的作家


袁枚(1716-1798),是浙江杭州的才子。他字子才,号简斋,晚年则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袁枚是清朝乾嘉时期的杰出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及美食家。他在乾隆四年的科举中取得了进士的荣誉,先后担任溧水、江宁等县的知县,但四十岁时便辞官归隐。之后,他在南京的小仓山修建了名为“随园”的别墅,并在那里品诗赏诗,度过了他的后半生。

(一)苔藓之歌

袁枚以《苔》一诗展现了苔藓的生命力:“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此诗为咏物言志之作,它歌颂了生长在阴暗潮湿之处的苔藓。尽管无法享受阳光的照耀,苔藓却有着自己的生命本能和意志,不因环境恶劣而丧失勇气与斗志。就如同牡丹一般,苔藓亦能绽放自己的光彩,展现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二)牧童的旋律

袁枚还以《所见》一诗捕捉了自然的细微之处。诗中描述了一个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中回荡的场景。突然,牧童听到了蝉鸣,他立刻停止歌唱,跳下牛背,准备捕捉那只蝉。这天然的童趣在诗中跃然而出,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活泼与好奇。

(三) 葛岭之春

袁枚在《湖上杂诗》中描绘了葛岭二月的盛景:“葛岭花开二月天,游人来往说神仙。”然而他老人家的心境却与众不同,不羡神仙而更羡那些年轻的日子。

(四) 对比中的情感

在《马嵬》一诗中,袁枚对比了《长恨歌》与《石壕吏》的背景与主题。他提醒人们不要只唱那长恨歌中的悲情,人间亦有疾苦如银河般宽广。他以李、杨的爱情悲剧与百姓夫妻的悲惨遭遇作对比,强调了民众的苦难远非帝妃之死所能比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