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关于儒家思想的标志性理念——三纲五常的理解

《张宏杰简读史》一书中有所涉及。

说到三纲这个词汇,其在后世与儒家思想有着密切联系。其具体涵义包括君为臣纲,即君主为君,大臣应遵从君主之命;父为子纲,指父亲为家之主,子女应尊重并遵从父亲之;夫为妻纲,即丈夫在家庭中拥有主导地位,妻子应顺从其意愿。这种看似臣服的关系,在古代社会被视为天经地义。

尽管很多人认为三纲是儒家提出的思想,实际上它源于法家。韩非子曾提出,臣子、子女、妻子在面对其上级或长辈时,应保持顺从,否则社会将陷入混乱。这便是三纲的原始理念。

这与孔子、孟子的儒家思想存在显著差异。儒家思想强调的是权责的平衡与对应。例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君主和臣子、父亲和子女之间应各自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君主的言行应符合其身份,而臣子、子女的行为也应对其身份负责。忠诚、尊重和礼节在这种关系中都是相互的。

尽管如此,董仲舒却将皇帝的地位推崇至极高无上的境地。他认为皇帝是的核心,臣民与皇帝的关系如同四肢与心脏的关系。这使变得单向且绝对化,使得儒家思想在某种程度上被工具化。这种变化被后来的儒家学者梁漱溟所批判。他认为董仲舒的让原本富有生动理性和情理的儒家学说,变成了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