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形的小篮子怎么叠


非遗走进社区,西溪小花篮编织传统再现

西溪小花篮,这一源自杭州西湖区蒋村乡一带的民间手工艺品,已经有着超过150年的历史。虽然古老的工艺曾经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依然有人对这种传统充满了热情。不久前,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姚水琴走进新浦社区,带来了西溪小花篮的编织技艺。

西溪小花篮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杭州菜篮”“元宝篮”“发财篮”“花盆篮”“五角星篮”等。每一个巴掌大的小花篮,都承载着老一辈杭州人的童年记忆。对那时的小孩子来说,小花篮是一种难得的玩具。在2009年,西溪小花篮编织技艺被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更加彰显了其独特的价值。

姚水琴老师详细讲解了小花篮的制作过程:“选材、撕蔑、搭底、编织、别口、穿口、收边、上色插花、加柄”,每一步都蕴丰富的经验和技艺。她一边介绍一边示范,将复杂的过程变得简单易懂。学员们兴致勃勃地跟随姚老师学习,小小的六角形逐渐堆积成一座小山。

活动结束时,姚老师赠送了亲手制作的小花篮给每一位参与者。对于老一辈的杭州人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小花篮,更是童年的回忆。章阿姨激动地说:“小篮子就是我们小时候的玩具,现在很难找到了,今天能再次接触,真是太好了。”

看似简单的小花篮背后蕴藏着匠人的精湛技艺和智慧。在信息、效率至上的现代社会,像这样的传统手艺可能正在某个角落悄然消失。如何关注和传承这些活历史,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问题。

姚水琴老师表示,只要条件允许,她将一直教授这门手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这一本土的非遗文化。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每一个小花篮都充满匠心。历史的车轮虽然不断前进,但总有人愿意坚守传统,这或许就是手艺人坚持下去的动力。我们不仅要关注这些传统手艺的生存状态,更要用心去体会其中的美,去传承这种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