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除了杜甫还有谁


在成都的万里桥西,有一个令人向往的草堂,那便是杜甫曾居住了三年零九个月的成都草堂。一提到这里,很多人都会想起诗圣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想象着那位瘦骨嶙峋、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那么,杜甫的真实面貌是怎样的呢?今天,AI人工智能技术为我们揭开了历史的神秘面纱。

众所周知,杜甫是唐代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才横溢,被誉为“诗圣”。1959年,水墨人物画大师蒋兆和以自己为模特创作了杜甫的画像,这张画像深入人心,成为了杜甫的代表形象。值得一提的是,蒋兆和与杜甫都有着湖北的祖籍,这种渊源更加深了人们对这位诗人的敬仰。

除了蒋兆和的画像,还有一张来自故宫南熏殿的《唐名臣像册》中的杜甫画像,也是后世引用较多的一张。雕塑大师吴为山为草堂打造的杜甫雕像,同样是经典之作,如今已成为杜甫草堂内的网红打卡地。

最近,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与知名Up主、独立艺术家大谷合作,利用AI人工智能技术,以上述三个画像和雕塑为原型,成功还原了杜甫的相貌。这次修复尝试运用了AI风格迁移技术,使得杜甫的相貌更加生动逼真,仿佛他穿越时空来到了现代。更令人惊喜的是,AI还原的杜甫还能吟诵自己的诗作《春夜喜雨》,令人叹为观止。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躲避安史之乱来到四川,在亲友的资助下,他在成都西郊建起了茅屋。在这里,他陆续居住了三年零九个月,留下了240首珍贵的诗作。除了忧国忧民的诗歌,他也曾写下欢快的田园诗歌,如《春夜喜雨》中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描绘着草堂附近的春雨景象。

大谷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不仅还原了杜甫的相貌,还将古画《千里江山图》和《九日行庵文宴图》与杜甫草堂的实景照片结合,重绘了历史场景。

【新闻报料线索诚邀】如果您手中有相关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我们将给予费用酬谢。报料请微信关注:ihxdsb,或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