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翻译三段,带你走进古人励志故事,感受勤学苦读的智慧!
《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宋濂创作的一篇散文,通过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求学的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以下是对文章前三段的翻译及解读:
第一段:“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翻译:我年幼时就热爱学习。家里贫穷,无法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借书,亲手用笔抄录,计算着约定的日期按时归还。天气特别寒冷时,砚台里的墨水结成了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但我从不懈怠。抄录完毕,就跑着把书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
这段描述了宋濂小时候的求学经历,即使家境贫寒,他也从未放弃学习。通过借书、抄书,他得以广泛阅读,这种勤奋和坚持令人敬佩。
第二段:“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翻译:我站着陪侍在老师身边,提出疑问,探求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有时遇到老师严厉的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向话来辩解;等到老师高兴了,我又请教。
这段描绘了宋濂在求学过程中对老师的尊重和谦逊。即使受到老师的责备,他也始终保持着恭敬的态度,这种态度体现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老师的敬重。
第三段:“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翻译:现在各位学生到太学学习,县官每天有粮食布匹供应,父母每年有冬衣夏衣的赠予,没有挨冻受饿的忧患;坐在高大房屋下诵读《诗经》《书经》,没有奔波劳碌的辛苦;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问而不回答,求而不得的情况;凡是应该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像我这樣用手抄录,向别人借书才能看到。
这段通过对比今昔,说明了当代学子学习的优越条件。宋濂希望马生能够珍惜这些条件,勤奋学习,不要辜负了这样的好机会。
通过这三段的翻译,我们可以感受到宋濂勤奋苦读的精神,以及他对后辈的殷切期望。这种励志故事激励着后人,让我们明白无论条件如何,只要坚持努力,就能取得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