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出发的绿皮火车到西昌


清晨的阳光洒在大凉山深处的普雄火车站,给这座繁忙的候车室带来了一丝暖意。乘客们陆陆续续地走进车站,准备乘坐历史悠久的5633次列车前往目的地。

普雄站里,旅客们的脸庞在冬季的寒冷中显得格外的坚韧。老妪穿着传统的彝族服饰,手持拐杖,孙儿紧紧跟随;中年男女背着沉重的竹筐,交流着彝语和汉语混杂的日常;年轻人则带着行李,满怀期待地迎接新的旅程。他们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乘坐列车前往不同的目的地。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见证了普雄到攀枝花的5633/4次列车的日常运行。这辆列车穿越了数不清的山河谷地,用每小时约四十公里的速度,串联起沿线二十七个车站和周围的城镇村庄。它不仅仅是一辆交通工具,更是彝族老乡们生活的必需品和增收的途径。全程票价仅为二十五块,最低票价两元,几十年未曾变动。这辆列车见证了大凉山的历史变迁,也见证了彝族老乡们的日常生活。

一天早晨,吉克惹沙木背着空竹筐快步走进候车大厅。作为普雄镇的主要蔬菜运输商之一,她几乎每天都会前往泸沽镇贩卖蔬菜。列车的车窗外,是一片辽阔的景色,车厢内却是热闹而充满活力的场景。四川话、彝语交织在一起,伴随着大人们的笑声和小朋友的吵闹声。从集市上买来的新鲜瓜果的香气、鸡鸭鹅的气味和的味道也混杂在一起。随着列车的晃动,车厢上的大件行李处已经堆满了老乡们带来的农产品。随着天色渐暗,列车也迎来了终点普雄站。

回到家的吉克惹沙木坐在自家门口,回忆起乘坐列车的经历。在她看来,这趟列车几乎承载了她的生活记忆。从成昆线贯通当年到现在,列车一直伴随着她的生活变迁。彝族老乡们的乘车需求主要集中在普雄到西昌段。这一段的路程虽然只有一百六十六公里,却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和希望。虽然最近几年山里的村子都修了公路,但大凉山区频繁出现的地质灾害仍然阻隔了公路的畅通无阻。对于大凉山深处的彝族老乡们来说,这趟列车是最安全、时间最有保障的出行方式之一。有时候也是唯一的方式让他们远离家行走在大凉山以外的地方探索新世界和经济活动的可能性使生活有所改善他们可以赚取运输农产品的微薄收入支付孩子上学读书的费用应对不时之需增添添置新的东西使简陋的家庭变得更富有或是筹划小生意也能支付来往成本例如把自家农产品带到集市上卖掉再带回需要的日用品一些放弃务农的老乡开始做起了农产品批发商业务生活也有了新的生机对于大多数彝族老乡来说这趟列车不仅便利的交通工具同时也是获取信息的桥梁可激发实现自身价值意愿意识找寻个体的人生出路的一次探寻的象征符号之一列车员阿西阿呷回忆称列车几乎每天都在运行即使某些区段因为各种原因无法通行也会保障其他区段的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