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衢道中全诗翻译:带你穿越古韵,感受山水之美》

白居易在《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一诗中写道:“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这正是他晚年半隐居洛阳时,与刘禹锡等人把酒言欢,回忆早年在苏州为官的岁月。正值夏至时分,洛阳一带麦收之际,白居易遥想江南苏州应是梅雨绵绵。
梅雨,是冷暖气流交汇的自然现象,闷热多雨为其特征。每年初夏至盛夏,梅雨都会如期降临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东亚的日本列岛、半岛等地。这大概也是古代东亚文化圈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地域相近,气候相似,使得人们在情感和文化上更容易产生共鸣。
梅雨之名,源于梅花之季。幅员辽阔,拥有丰富的植物种类。像梅花那样既令人欣赏其花朵又食用其果实的植物却并不多见。与梅花相似的蔷薇科“亲属”,如桃、李、杏、梨等也各具特色。其中,梅与杏的关系尤为亲近,它们的果实也颇为相似。
成熟的梅子滚圆饱满,色泽澄黄。曾有一年梅雨天,我在上海世纪公园的梅林里漫步,只见枝头挂满了黄梅,地上也散落不少,令人赏心悦目。梅子的味道极酸,一般会被腌制成果脯或调制饮料。在日式饮食中,一颗梅干配一碗米饭,这种饮食习惯或许受“唐风”的影响。
梅雨季节以其闷热潮湿而著称,让感不适。尽管梅雨带来的多是沉闷与潮湿,但古人描绘梅雨的诗句却多是清新脱俗。南宋赵师秀的《约客》一诗便是明证: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典型的黄梅天确实如此,下雨时仿佛霉运缠身,衣服容易发霉,食物容易变馊。而不下雨的时候,也难见晴空万里,太阳若隐若现,仿佛被一个大闷锅笼罩。“青草池塘处处蛙”,屋后的小池塘里,小蝌蚪已长成青蛙,青草疯长,青蛙齐声鸣叫。
诗人曾约朋友来家里下棋消磨时光,可惜朋友因故未能赴约。夜已深,蛙声不断,诗人并不气恼。南宋诗人曾几的《三衢道中》同样是描写黄梅天与朋友出游的情景: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看似阴晴不定的梅雨季里也有别样的生机与乐趣。当梅子熟透落地时便是盛夏来临之际南宋诗人范成大以一首《喜晴》描绘了这一时节的美景:窗间梅熟落蒂墙角下的竹笋也已长成一片连日的阴雨让人不知春已去一放晴便觉得夏意正浓这不仅展现了南宋诗人对自然细致的观察也体现了他们深厚的人文情怀梅雨季的偶然之中也蕴必然的联系大诗兄将此文化现象总结得很好值得一提的是这种东亚特有的梅雨现象使得众多诗人与自然产生联系交流以及共鸣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源新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