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则问不能则学是谁写的


年少时的小君对于《老子》中的《道德经》与学校里教授的《道德与法治》之间的关联,曾有过深深的困惑。如今回首,方知自己曾经的思考确实较为肤浅。

在我们现代社会,"道德"这个词已成为了社会道德规范的代名词。但实际上,“道”和“德”两个字的结合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汉魏之后,之后才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用语中。到了唐代,《老子》一书更被尊称为《道德经》。

那么,在古老的时期,“道”与“德”是如何被理解的呢?其实,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道”,最初的意义是道路。在古书的注解中,经常可以看到“道者,径路也”这样的表述。例如,“大道甚夷,而人好径”这句话,就是形容人们放着平坦的大道不走,却偏爱走崎岖小路的行为。但随着文明的进步,人们开始发现,除了可见的事物外,天地之间还存在许多看不见摸不着的自然规律。为了将这些抽象概念具象化,便于人们理解,古人便将其比喻为“道”。因为万物都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运行,就像我们在道路上行走一样,所以“道”被赋予了抽象规律和法则的意味。如“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便是描述自然规律与人生道理。

随着“道”字的使用演变,除了作为名词表示道路外,还衍生出作为动词的用法,即“道”变为通向……的道路。例如,“道谢”就是向某人表达谢意的意思,这里的“道”字就有了通向致谢这个行动路径的含义。“一语道破”可以理解为用一句话就能直达问题的核心;而“能说会道”则是指说话条理清晰、有理有据的意思。

再来看“德”字的解读。最早,“德”字由“行”和“直”构成。追溯其甲骨文源头,左边是行动的意义,右边是一只眼睛的形象,二者结合表示目不斜视、行正途、走正道的意思。后在“目”下加心字,表示目正、心正才是真正的“德”。

“德”字可以引申出两种意义:一种是德行、品行的意思,如《大学》中的“明明德”,《荀子·非十二子》中的“德”,都是指品德。另一种意义则是按照“道”的原则去行动所得到的结果,因此有“德者,得也”的说法。

在《道德经》中,“德”字多取这两种意思。第一种较为直观,第二种则需要更深入的理解。如果将“道”视为事物本源和根本规律的话,“德”便是这些规律在事物中的具体体现,包括四时的更迭、万物的荣枯繁衍,以及人类社会的道德行为。

哲学家冯友兰在《哲学简史》中提到:“道是万物之所从生者,德是万物之所以是万物者。”而陈鼓应在《老子今注今译》中,对“道”与“德”的关系做了更深入的阐述:一是“道所显现于物的功能称为德”;二是“一切物都是由道所形成,‘道’在一切事物中表现其属性即表现其德”;三是“形而上的‘道’落实到人生层面时称之为‘德’。”如此阐述使得道家对于“道”与“德”的关系变得清晰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