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千字科普:上海共享单车越来越少(详细资料介绍)

上周在陆家嘴等待红绿灯时,我惊讶地发现路边的垃圾桶竟然消失了!原本每隔50米就有的“蓝绿CP”集体失踪了!这并非我一个人的错觉,抖音上的上海垃圾桶消失话题播放量已经破亿。网友们纷纷评论:“现在找垃圾桶比找对象还难,共享单车车篓都成了临时垃圾站!”究竟上海在下一盘怎样的棋?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背后的“城市变革”。
回顾2019年,《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堪称史上最严垃圾分类令。湿垃圾桶因此遭到“团灭”!复旦大学教授包存宽透露:湿垃圾在桶内腐烂发臭,夏天更是能熏得人头晕目眩,还容易滋生细菌和蚊虫。除了餐饮密集区,街头只剩“可回收物+干垃圾”两类收集。我的朋友上周在南京路啃玉米,捧着玉米芯暴走了两公里,最后只能揣在兜里带回家——这就是上海人“垃圾分类”的日常生活。
你以为垃圾桶真的消失了吗?错!它们只是“进化”了!静安寺商圈的智能垃圾桶能自动开盖并称重积分;青浦的“小蓝亭”通过刷脸投放,破袋不规范会直接报警。更神奇的是地铁2号线的“隐身垃圾桶”,以前藏在角落,现在光明正大地出现在换乘通道,还会用灯光引导你投放。有网友吐槽:“现在扔垃圾就像玩密室逃脱,得先解开‘垃圾桶在哪里’的谜题。”
部门回应称减少垃圾桶是为了“城市美观”。但市民并不买账!在抖音上,有网友晒出陆家嘴地铁站的“魔幻操作”:垃圾桶被藏在墙缝里,保洁阿姨每天得从里掏出大量垃圾。更有甚者,在愚园路求助于路人帮忙扔垃圾:“我找垃圾桶找疯了!”这一变革到底是进步还是倒退?有人支持称:“垃圾桶少了,乱扔垃圾的人也少了。”也有人反对:“逛街时带着垃圾,体验感直线下降!”
上海这一举措其实是借鉴了国际大都市的做法。巴黎香榭丽舍大街每隔200米才有一个垃圾桶,东京新宿街头几乎看不到垃圾桶。但他们有“秘密武器”——商场和便利店提供免费扔垃圾服务。反观上海,许多商场拒绝接收外带垃圾,导致游客捧着奶茶杯暴走。有网友建议:“上海地铁可推出‘垃圾寄存’服务,投币一元存垃圾,出站再取。”
根据《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工作方案》,到2025年,全市垃圾桶将进一步“精简化”,更多地采用“移动收集车+智能投放点”模式。这意味着以后逛街可能需要自带垃圾袋,或者像日本那样“垃圾随身带”。不过也有好消息传来:苏州河边新增了111个垃圾桶,地铁站的“隐身垃圾桶”也在逐步显现。正在动态调整,既注重环保也兼顾便民。
对于上海减少垃圾桶的做法,你持何种态度?是否遇到过找不到垃圾桶的尴尬?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