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千字科普:雨巷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详细资料介绍)

在1927年,刚刚解除婚姻束缚的徐志摩,携手新婚妻子陆小曼游览西子湖畔,留下他们恩爱的照片。与此在杭州附近的上海,满树丁香散发深巷香气,22岁的戴望舒在深幽的小巷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丁香姑娘”。
这一年,民国文坛出现了两段深情的爱情故事:徐志摩从花心变得专注,戴望舒因爱而陷入疯狂。
情,最是动人心魄,无数人为情所困,无数人为情而名扬四海。
戴望舒的深情,不仅表现了他的情感,更代表了他的生活态度。
有多少人的痴情,败给了现实的残酷。
戴望舒是个诗人,他身材伟岸,面色黝黑,因幼年患天花而留下满脸麻子。当他第一次见到好友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时,施绛年甚至被他的外貌吓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施绛年逐渐适应了戴望舒的长相,二人开始交流。
戴望舒觉得施绛年像一团旺盛的火焰,瞬间点燃了他枯燥的内心。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施绛年的深情,《林下小语》刻下了她的名字,《雨巷》记录了他对少女的缠绵悱恻之思。施绛年的态度始终模糊,既不答应也不拒绝,只在戴望舒快要放弃时给予一点希望。戴望舒甚至发出狠话:如果施绛年不接受他的爱,他就死在她眼前。无奈之下,施绛年只好答应和他订婚。
施绛年的心早已不再是那个单纯的女大学生。她毕业后进入上海邮电部门工作,所求的不仅是浪漫的甜言蜜语,而是实际可靠的物质保障。戴望舒出国留学归来后,等待他的是施绛年的移情别恋。原来,施绛年已经爱上了一个冰箱推销员。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论多么痴情的人,终究不堪一击。
同样在1937年,戴望舒回国不久就经历了淞沪会战,日军占领了上海。他们加强了对的控制,许多留在上海的文人选择停笔以求安全。但戴望舒等靠笔养家的人不得不写起市民爱看的八卦猎奇故事或的赞歌。戴望舒担心民众受影响就此沉沦下去,写了一篇赞扬土耳其民众觉醒的文章来呼吁大家与其受人宰割不如拼死一搏。这篇热血呐喊不仅让敌人愤怒不安更让他被日本盯上形成无形压力于是决定逃离上海去往香港。
刚到香港他就立马入职了日报报社担任副刊星座的编务他希望通过星座发表诸多言论成为香港抗日阵营的活跃分子这也使他成为了敌人的眼中钉。然而1941年对很多香来说是个黑色圣诞节因为在这一天香港迎日军进岛日军进驻香港后大肆分子戴望舒因未及时撤离被日军进监狱。在监狱中他遭受了残酷的折磨但在等待中他始终坚守着对的忠诚并没有轻易屈服。
经过挚友的多方营救戴望舒获释出狱虽然身体状况大不如前但他仍然挂念着关心他的亲人与朋友写下狱中题壁来安慰他们。几年后当北京的消息传来时在南方休养的戴望舒不顾家人劝阻决定前往北京看一看他毕生的信念。在北京他接受了新闻出版总署国际的聘书并为自己珍藏的书籍找到了新的用途。除了访书之外只要和书待在一起他就能够浑然忘我甚至在马德里的混乱中依然能够在书市上沉浸半天全然不顾身边的枪声四起。这一次他把心头好送给法文组使用足以证明他对法文组的重视程度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对戴望舒而言看书是他一生最大的乐趣就像热爱自己的生命一样他钟情于佳妙书典。一个人世上最幸福的一件事莫过于心中有所热爱之物毕竟每个人感情有限但有限的情感能够倾注在热爱的东西上是我们对单调的生活注入的最好的活力与调剂。正如奖得主朱棣文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所说生命太短暂了因此我们不能空手走过我们必须对某样东西倾注深情。谁能想到从不懂爱的戴望舒到了最后竟比才子徐志摩还要多出几分深情他虽然将痴情错付给了丁香姑娘但却坚持把清澈的爱留给危难的祖国即便遭到生活的折磨依旧没放弃内心的热爱。他的一生历经千帆之后仍然能够深情的回应所有的不平这也许才是生活的意义吧。作者九缘赏眼前事写心中文图片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