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千字科普:4开和8k一样大吗(详细资料介绍)

U接口可以说是计算机历史上寿命最悠久的一种接口,而在这漫长的历程中,其类型与速率标准的混乱状态或许没有之一。Type-C接口凭借其高带宽、支持数据、图形及高功率快充等多通道传输、正反插通用性强等优势,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当下PC数码界的数据、音视频和充电标准接口。尤其是随着苹果iPhone15的上市,Type-C接口终于成功拔除了最后一个“钉子户”,实现了PC数码领域的真正统一。
虽然都是U Type-C接口,但在不同的设备上,其功能和应用却存在根本差异。这主要体现在数据传输方面,它可以涵盖U2.0至U4.0的不同标准;在显示信号传输方面,它支持DP1.4和HDMI2.0等标准;它还支持各种协议的快速充电技术。为了对这些功能进行标识和区分,U的名称和符号也进行了一次更新。
在这其中,Type-C接的超级“高富帅”——雷电(Thunderbolt)接口,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雷电接口是Intel与苹果公司合作的产物,自2011年Intel正式发布以来,它融合了PCI Express总线数据传输技术和Display Port显示技术,允许通过单个接口同时传输数据和视频信号。相较于传统的U接口,雷电接口不仅数据传输速度更快,而且在设备连接方面更加便捷,“一线通”的理念展现出了超前的技术预见性。
历史长河中,雷电和U曾有过一段“死对头”的纷争,争夺通用接口的未来标准。早期的雷电接口采用MiniDisplayPort形式,其PCIex4接口的创新设计是当时的PC厂商难以想象的。这使得雷电接口不仅能连接显示器,而且传输速度高达10Gbps(双向20Gbps),一出现便成为高端的象征。而当时的U还仅是3.0标准,速度为5Gbps,虽然有着庞大的用户基础,且配备U接口的设备价格相对较低,但两者之间的差距显而易见。
好在Intel在U和雷电技术标准制定中具有话语权,终于在2015年宣布雷电3放弃之前的Mini Display Port,改为兼容U3.1(即现在的U3.2 Gen2)标准的U Type-C接口,并将带宽提升至40Gbps双向。为了区分雷电接口和普通U接口,“闪电”标志成为其独特的身份标识。尽管接口最终实现了统一,但支持雷电的设备需要安装专用的授权芯片以实现与U的完全兼容,这也是其价格较高的原因之一。
最新的雷电4标准于2020年发布,继续沿用U Type-C接口,并对最低性能要求进行了标准化。例如,至少支持40Gbps的带宽、至少支持两个4K显示器或一个8K显示器等。雷电4还提供了对U4.0标准的兼容,这意味着无论使用U4.0还是雷电4,最高都可以体验到40Gbps的强大性能。
在实际应用中,要想体验雷电4的最强性能,可以选择连接8K分辨率显示器或使用雷电4协议的移动固态硬盘PSSD。市面上售卖的雷电4相关产品虽然价格较高,但如果你手头有闲置的PCIe NVMe M.2固态硬盘,可以通过搭配U4.0硬盘盒来体验高速数据传输的乐趣。这类硬盘盒的组装非常简单,即使是女生也能轻松上手。当我们将一块大容量的PCIe4.0 NVMe M.2固态硬盘插入麦沃K1695 U4.0硬盘盒时,无论是性能还是容量都能完全满足使用需求。
将这款硬盘盒连接到最新的M3处理器版的MacBook Air上,通过AJA System test软件测试,在设定4GB的4K 10bit YUV编码后,其读取速度达到了3146MB/s,写入速度达到了2697MB/s。考虑到接口的视频信号带宽保留以及不同固态硬盘的兼容性问题,这一表现可以说是U4.0的正常水平。而在PC上主流的全功能Type-C接口,大多是支持U3.2 Gen22的,带宽为20Gbps,是U4.0的一半。但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麦沃K1695 U4.0硬盘的表现依然出色。
Type-C接口的易用性、兼容性已经深入人心,尤其是支持雷电4的Type-C接口,集高速数据传输、视频输出、电源供给等多种功能于一体,还兼容最新的U4.0标准,为用户提供了简单、快速、高效的连接方案。而像麦沃K1695这样的U4.0设备,让人们在较低的成本下也能体验到40Gbps的强大性能,不仅成为了MacBook Air等设备的理想扩容方案,也为雷电4的应用拓展提供了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