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千字科普:老夫子指的是什么人(详细资料介绍)


丹凤千字科普:老夫子指的是什么人(详细资料介绍)  

《剑来》中的儒家四位圣人,首当其冲的便是至圣先师,即周老夫子。他在天道崩溃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开创了儒家学说。

那么,何为儒家呢?其实,通过对“儒”字的解读,便能出其中的道理。“儒”字由“人”和“需”组成,意味着儒家关注的是人的需求。

儒生的修行不仅仅在于个人的品德修养,更在于他们入世为官的担当。周老夫子为儒家定下了这一基本准则:经纶济世方为儒。

紧接着,第二位圣人是孔老夫子,他一生致力于完善周礼,因此被尊称为礼圣。在天道崩溃、的背景下,礼圣的出现,倡导的周礼成为了社会的秩序。

这种秩序不仅仅局限于家庭,而是扩展到了整个。在家庭中,长幼有序、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妇随、邻里和睦;而在层面,则强调主明臣贤,通过道德构建以君王为主的秩序。

在书中,礼圣的学说更多地强调了入世的学问,而对于个人的修养则着墨较少。这也引发了亚圣孟夫子和文圣荀夫子之间的争论。这就是书中所谓的三、四之争。

亚圣认为人性本善,而文圣则持相反观点,认为人性本恶。两位圣人争执不下,最终请礼圣来评判。礼圣则以自己志在入世为由,避开了这场争论。文圣因此愤愤不平,因为他的观点与儒家所提倡的“仁”相悖。

文圣的塑像从儒家庙堂被移出,因为他选择了离开儒家的阵营。其实,文圣所说的人性本恶并非鼓励人们为恶,而是主张人们弃恶从善。后世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人性本恶,改恶从善”才是真理。

因为人性本善的观点将人性置于了一个过高的位置,而现实中很多人并非始终为善;而人性本恶的观点则更贴近现实,让人们有机会弃恶从善、改恶从善。亚圣的人性本善学说在文圣的视角下遭遇了一个挑战。甚至亚圣的儿子阿良也从最初坚信父亲的学说,到最后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尽管他练就了修为,却自嘲为“良”,而不提善。这是因为善的起点太高,世间有太多自称善良的人却并非真正的善者。儒家七十二书院也未能例外。阿良最终选择与文圣合作,结识了崔瀺等人,甚至教给了左右剑法。他的经历展示了儒家四圣之间的复杂关系和他们学说的多样性。感谢阅读!

  丹凤千字科普:老夫子指的是什么人(详细资料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