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千字科普:千米和米每秒的换算关系(详细资料介绍)

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种让人深感“心累”的天气。
最近,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盆地、重庆、云南等地的部分地区出现了短时强降水天气,雨强达到20-40毫米,部分地区甚至超过50毫米。甘肃、陕西、山东、河南、湖北、江西、四川、川西高原、重庆和云南等地还出现了雷暴大风和冰雹。
特别是8日晚,湖南张家界的强对流天气带来了如珍珠般的冰雹(来源:微信朋友圈)。这种天气状况是先升温再剧烈降温,伴随着强降水、雷暴大风和冰雹的交替出现,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别急,答案就在强对流天气。
没错!就是强对流天气!强对流天气是指突发的雷暴大风、冰雹、等范围小、激烈但难以精确预测的天气。冷暖空气碰撞越激烈,前期温度越高,强对流就越强。
而且强对流天气的发生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有关,其空间尺度小,水平范围通常只有十几公里至二三百公里,有的甚至只有几十米至十几公里。它的生命史短暂,带有明显的突发性,持续时间从一小时至十几小时不等,较短的仅有几分钟至一小时。
最近,广西桂林临桂区就发生了一次强对流极端大风事件。3月21日21时前后,该地区遭受了雷雨大风和冰雹的。当天21时13分,临桂区气象站测得的阵风风速达到了惊人的60.3米/秒,也就是相当于17级的风力。这是广西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狂风,超过了2014年超强台风“威马逊”在涠洲岛创下的纪录。
那么,强对流天气为何能引发如此大风呢?据气象局气象培训学院教授俞小鼎介绍,近来,对流型大风并未出现过如此高的数据。他表示,虽然特征尚不完全清晰,但从雷达图像上可以看出下击暴流的迹象。雷达回波图上还显示出了中气旋环流的存在。中气旋和下击暴流叠加,使得风力更加强大。中气旋是对流风暴中的小尺度涡旋,可能是孕育的一种天气系统。
广东省佛山市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黄先香也赴现场进行了调查,她判断这次事件是由范围在1公里以内的下击暴流所致。由于当时是夜间且下雨,没有相关的天气视频作为佐证。
通过以上分析,便可以解释前面所提到的天气现象了。然而面对来去匆匆的强对流天气,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要关注当地气象台的短时临近预报预警。发生强对流天气时,最好减少户外活动,避免在恶劣天气外出。因为强对流天气往往伴随着强降水、雷电、大风等。还要做好对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防御准备。
除了依赖预报预警,我们还可以通过自行判断来预测天气变化。比如通过查看雷达图,可以简易判断强对流天气到达的时间。在雷达回波图上,绿色回波包围的区域一般对应有强降雨出现。从蓝色到紫色,表示降水强度逐渐增强。暖红色回波则可能意味着短时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出现。
通过多次查看雷达回波的动态图,我们还可以看到雨区的移动方向和速度,从而判断所在城市是否将受到强对流天气的影响。强对流天气因为其来去匆匆、力强、尺度小等特点,对于短临预报员来说也是一种挑战。那么,因为强对流天气而辛苦工作的人,可能就是昼夜值班的他们了。
参考资料:气象报、气象台。漫画绘制:姜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