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蜡烛教案
01
启蒙阶段,模仿是必经之路
最初从教时,急于创新,常对示范教案进行大刀阔斧地修改。创新需要基于对教学规律的深刻理解。盲目自信只会导致“邯郸学步”的窘境。后来,我发现摒弃盲目创新,踏踏实实地模仿名师的教学策略,是提升自身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聆听名师讲课后,我将每一句教案细细揣摩,每个环节严谨遵循,不敢逾矩。仅仅照搬照抄并不能真正理解教学的精髓。于是我开始深入研究教材和学生的学情,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确保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契合。
02
从“看懂课”到“做透课”
在指导下,我逐渐意识到,仿课的关键在于“看懂课”。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教学行为的表面模仿,而是需要深入理解名师教学背后的深层考量。
为此,我开始研读名师的著作,从他们的教育理念、教学策略中汲取精髓。通过阅读薛法根老师的《为言语智能而教》,我深刻理解了组块教学的理论基础,并将其灵活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在仿《三打白骨精》一课时,我深入分析教材和学生情况,理解了薛老师在第一环节设置“陌生文本”的目的,从而设计了符合我班学生认知水平的追问环节,有效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03
在实践中不断锤炼
仿课并非一劳永逸,而是一个不断实践、反思、提升的过程。在仿课的过程中,我逐渐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教学套路。
如今,我已经能够从容应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也不断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青年教师在教学的道路上,应始终秉持“虚心学习,踏实模仿,勇于创新”的态度,不断向名师学习,在实践中锤炼,努力成为一名卓越的教育工作者。
渐渐地,我领悟了仿课的精髓在于摆脱“形似”的束缚,领悟“神韵”——要有所获,细读理论著作比仅观实录更有效,青年教师仿课时要学会穿透表面,窥见其实质。
03
庖丁解牛,见微知著
曾与同僚探讨过一个问题:青年教师是否需要背诵教案?如今,我有了自己的答案——不必死记硬背,但亦不能置之不理。对两者的阐述此前已分开陈述,在此不再赘述。但仿课如何从“照猫画虎”到“脱胎换骨”呢?从背诵教案到切实备课,成长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磕磕绊绊在所难免。
继《三打白骨精》的挫败之后,我再次尝试,在薛法根老师已有的教案基础上,既借鉴又改动,仿制了一节《半截蜡烛》。记忆犹新的是,听完这堂课后,薛老师的评价是:“这半堂课不错。”——何出此言?
研习了薛法根老师的理论著作,对组块教学的仿制终于有了些许体会,以字词版块为例,不再照搬他选出的词串,而是借鉴他的思路,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适宜的教学内容。如在《半截蜡烛》中,我先借助简笔画理解词串:烛台、烛芯、烛光、烛焰摇曳,迅速将学生带入情境,又组织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串:秘密、绝密、绝妙;危机、厄运;从容、镇定。这些词串的设计并未完全遵循薛法根老师原本的教案,但效果尚可,不仅帮助学生积累字词,还纳入了对故事背景的介绍,加深了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为后文概括做好了铺垫。
这是“仿中有变”的初次尝试,但整堂课中也不乏“仿而未至”的遗憾,例如刚才这个版块和后续的版块依然不够紧密联系,在学生看来,两部分割裂开来,究其原因,是在对后半堂课的教学设计时忽略了与前文的衔接。事实上,“绝密、绝妙”这组词串体现了人物的智慧,“危机、厄运”呼应了紧张的氛围和曲折的情节,而“从容、镇定”则是后半段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品质和情感的关键文眼,这两个版块不应该脱节。
本堂课的第三版块“学做导演”环节,是薛法根老师教案中的既有环节,初衷是为学生设置一个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学生以导演的身份研读文本,找到体现伯诺德一家三口“从容镇定”的语句。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我未给出明确的学习要求,未及时梳理学法,且仅有指导,没有演练,学生既不知如何透过文本思考如何“导”,课堂也没能真正尝试“演”。学生对自己要做的事不明确,也没能真正进入“导”的状态,还在用平时的老办法圈划关键词研读文本,甚至不如直接让学生研读相关段落,寻找伯诺德一家三口从容镇定的具体表现。这个“导演”的“职称”仅仅成了一个口号,该环节也未发挥其应有的效能——这就是“仿而不变”的弊端。
有鉴于此,我有了新的体会——仿课时不必刻意追求与原课完全相同,根据具体情况,能变则变。是否冠以组块教学之名,不重要,是“导演”还是研读,也不重要。归根结底,其核心是如何正确解读语文教材,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选择学生需要的教学方法。所谓“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即如此。“神”已现,“形”可变,何妨?
我依然坚持仿课,甚至越来越着迷于探究仿课中的奥妙。这学期我尝试仿照高永娟老师的《莫泊桑拜师》,除了观看录像,记录实录,我们还共同探讨了其“背后的功夫”,研磨课程,探究每个环节如何展开;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评价,指向何方;若有偏差,该如何及时纠正?只有深入领悟名师好课背后的功夫,将简要教案转化为“详细教案”,做好充分的预设和准备,反复打磨;再将“详细教案”简化为“简要教案”,返璞归真,抛弃“僵化”而追求“灵活”。
薛老师常说,青年教师学习仿课,首先要有正确的示范,其次要有正确的模仿、勤奋的练习和不断的反思。仿课之路漫漫,我将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