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作则的意思是什么


“言传”一词,源自古老的智慧,最早可见于《庄子·天道》中的“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它主要是指用言语来传授知识和道德准则。

而“身教”这一概念,则源自于《后汉书》的“以身教者从”。它强调的是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行为来为他人树立榜样。

我们所熟知的汉语成语“言传身教”,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已经在《论语》中得到了生动的道德实践和体验的记录。

“言传身教”既是人生观,又是方法论。从人生观的视角来看,它是指通过现身说法,具有改变人、塑造人的功能和作用。而从方法论的视角来看,它为我们提供了改变人、塑造人的方法和路径,即通过以身作则来实现。

在解读这一成语时,我们往往更注重其方法论的意义,而忽视了人生观的灵魂。实际上,“言传身教”不仅是教导他人的方法,更是先觉者启发后觉者的人生担当,是教学育人的灵魂工程。

“言传”是知识和心得的传授,其中孔子提出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明确了“文”是文化知识的言传,而“行、忠、信”则是德行知识的言传。孔子在言传上,以“学而不厌”和“诲人不倦”为价值意旨,启发人的自觉,觉醒其人性。他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灵魂的工程师,通过尽己所学传授于弟子,以期达到培育人才、改造社会的理想目标。

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位教师或灵魂导师,都是通过“言传”来传播真理、传道解惑、开启人的心智、觉悟人的性命、唤醒人的良知、普及科学知识。他们借助自身的言行,将真理著述传承给世人。

在先哲的思想中,做人先于做事。孔子的弟子曾参之所以经常自省,是因为实习、实践重于知识。为人表率、以身作则,才是最好的道德学问传授。在传授人生学问上,首先要修炼自己、改造自己、深造自得,方能要求别人。身教重于言教,向别人传授做人的道理,先要躬身实践、亲自体验。

例如,在家庭教育上,孩子之所以不听父母的话,往往是因为长辈不能以身作则,失去了话语或“言教”的影响力和权威性。父母的行为和人生观、价值观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古人所言“子不教父之过”即包含此意。

孔子的人格典范成为后世儒家学者学习和看齐的楷模。他的好学乐学、躬身实践的精神成为圣人的典范。这种身教的影响力和示范作用,无疑是人格表率。身教之重于言教,关键在于言行合一、表里如一。行为示范、现身说法便是“身教”。

我们常说的为人师表,就是在言行上做到始终如一、德行让人信服。而自己先做好人的表率,自然会形成示范引导、人格感染的力量。“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论。”身教者不仅是行为的示范,更是人格的感动。行为超越言语,身先士卒则人易思齐而跟从。

在领导和管理工作中,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率先垂范、身先士卒就是无声的命令。做好领导和管理工作既要以身作则、发挥表率作用又要发挥人格魅力的影响。至于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的观点更是深化了这一理念:圣贤心性至诚才能成为人格的偶像和楷模。

传统文化中流传着许多文化瑰宝其中成语就是之一每个成语都是特定文化体系中提纲挈领的论说富含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深刻内涵。“言传身教”作为其中的一员深刻体现了文化的智慧和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