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正常离职公司不批怎么办


转自:法务之家重要信息解读

面对职场变动,某劳动者遭遇了辞职困境。起初,他/她按照流程提交了辞职申请,但遭遇了老板的拒绝和拖延。尽管承诺了离职时间,但最终因公司内部领导变更等原因,导致离职事宜被反复,至今仍未能顺利离职。

上述情形反映了员工辞职时可能遇到的一些普遍问题。在劳动法律关系中,劳动者是否有其他途径来保障自己的权益?

依据《劳动合同法》,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及相应规则是重要的法律条文。除了《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的用人单位存在过错的情形外,劳动者还可以依据第三十七条的无条件解除规则。

该条文明确指出,劳动者应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来解除劳动合同。在未提前通知的情况下,劳动者仍享有基本。

对于一些常见的疑问,我们来一一解析:

问题一:没有提前通知,用人单位能否不批准辞职?

回答:并不一定。尽管提前通知是常规做法,但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是受法律保护的。

问题二:用人单位不批准辞职,是否意味着辞职不成立?

回答:不成立。劳动者的辞职权是一种形成权,一旦劳动者表达了解除劳动合同的意思,即产生法律效力。

问题三至七则涉及到了旷工、违约金、赔偿损失、扣工资以及用人单位其他违法行为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法律有明确的解释和规定。

NO.1 解释:劳动者提交的若是“辞职申请”,则可视作与用人单位的沟通请求,而“辞职通知书”则代表了劳动者的基本。

NO.2 解释:如前所述,劳动者的辞职权具有法律效力,不受用人单位是否批准的影响。

NO.3 解析:劳动者辞职后,劳动合同即已解除,用人单位的考勤管理在此情况下无效。

NO.4 解析:劳动合同中约定的违约金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具有法律效力。

NO.5 解析:尽管劳动者未提前通知即离职可能给用人单位带来损失,但用人单位主张赔偿的难度较大。

NO.6 解析:即便劳动者未按照法定或约定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仍需在解除劳动合同时支付工资。

NO.7 进一步说明了用人单位在解除劳动合同时可能存在的其他违法行为及相应法律责任。

总结来说,面对职场变动和辞职困境,劳动者应了解自身的和义务,同时也应尊重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在遵循法律规定的前提下,通过合法途径来保障自己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