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钢筋植筋多深及外留多长


设计变更下的植筋作业规范与注意事项

一、植筋作业流程:

1. 定位划线 → 钻孔作业 → 清理孔内尘垢 → 灌注结构胶 → 钢筋前期处理 → 植入钢筋 → 养护固化 → 最终质量检验。

二、操作方法详解:

1. 定位划线:

依据设计图纸,明确植筋的位置,使用墨线或直尺精确划出纵横线条。

2. 钻孔作业:

钻孔需垂直混凝土构件平面,倾斜角度不得大于8°,除非有特定需求。

3. 清理孔内尘垢:

使用高压气或水进行冲洗,确保孔内洁净无尘。冲洗后,需用丙酮或酒精再次清洗,保证孔壁无灰尘、油污及其他杂质。

4. 灌注结构胶:

结构胶为双组份,A组份与B组份的比例为4:1。需先分别搅拌均匀,再按照比例混合,使用专用电动搅拌机搅拌3分钟。搅拌好的胶需迅速注入已清理的孔内。植筋作业需连续进行,包括配胶、注胶和插筋等环节。

5. 钢筋处理与植入:

确定植筋长度,对钢筋表面进行除锈处理,清除油污和灰尘。处理后的钢筋应植入已灌注结构胶的孔内。定位后,对钢筋进行保护,防止碰撞移位,并养护3天,待结构胶完全固化。

三、注意事项:

1. 高空作业时,若孔径达到或超过18mm,需两人共同操作电锤,并确保系好安全带。

2. 钻孔过程中如遇到钢筋,应立即停止操作,更换孔位。

3. 若孔内进水,需用棉纱吸干并用加热管烘干,方可注胶插筋。

4. 钻孔时需注意控制速度,避免过快导致钻头,影响周围混凝土强度或损坏钻机。

四、施工所需工具与材料:

1. 工具:钢卷尺、墨斗、毛笔、电锤、锤头、空压机、试管刷、手持磨光机、手锤等。

2. 材料:植筋结构胶、丙酮及按设计图纸选用的钢筋。

五、植筋作业的不利因素:

植筋作业作为后锚固方式,与先锚固方式相比存在一定不利因素。包括钻孔对周围混凝土造成的损害、清孔不干净导致的结构胶粘结力下降、注胶不饱满导致的实际锚固深度降低,以及温度、湿度、振动等环境条件对结构胶耐久性的影响,还有结构胶自身质量稳定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