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灭人欲的背景介绍


朱熹灭人欲的背景介绍  

韩侂胄在宋宁宗时期显赫,行为霸道,引起了理学家们的强烈反感。理学家们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因此他们鄙视韩侂胄的行为。于是,韩侂胄干脆将理学定为“伪学”,规定任何被视为“伪学”的人都不能担任。这一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庆元禁”。

宋理宗后,为了实行有效的治理,在内外倡导并尊崇理学,一时间理学成为热门话题。理学家们坚守的哲学原则是“存天理,灭人欲”,并以此教导世人。以胡铨为例,他曾因秦桧而被贬到海南,晚年回到时,因一个歌女脸上的酒窝而受到指责。朱熹为此作诗《号晦庵》,批评他修养不够,“人欲”未能彻底消除。

朱熹自幼聪明好学,四岁时即表现出对天文的浓厚兴趣。他的父亲曾指着天空告诉他:“这是天。”朱熹好奇地追问:“天的上方有什么?”这使他父亲大为惊讶。朱熹的学术成就极高,他不仅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还是时代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在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官方哲学理论。

尽管朱熹一生并不富裕,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和道德准则。他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行为准则,认为只有遵循天理才能达到真、善、美的境界。在著名的鹅湖会上,朱熹与陆九渊进行了激烈的思想辩论,虽然二人观点不同(陆九渊是主观唯心论,朱熹是客观唯心),但他们都是为了探索真理而努力。

朱熹的仕途并不顺利,他在进士后的五十年里,只有四十天在朝中,而外地则有二十七年。他家境贫寒,常常面临断粮的困境,但他始终保持着淡然的态度。他曾经说过:“豪杰而不圣贤者有矣,未有圣贤而不豪杰者也。”在危机时刻,需要有像豪杰一样的人物来整顿国政,但那些理学家往往只在个人小事上做文章。这也让宋理宗感到失望,因为他觉得这些理学家不如他的小舅子贾似道,至少贾似道还能为他弄钱。

  朱熹灭人欲的背景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