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千字科普:相机上的ma和m是什么意思(详细资料介绍)

空中加油技术的演进:从飞桁式到探管-锥套式系统
自上世纪起,空中加油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飞行器能够更长时间地在空中执行任务。本文将探讨飞桁式空中加油系统与探管-锥套式空中加油系统的演变及其特点。
一、飞桁式空中加油系统
在航空技术的黄金时代,波音公司于1950年推出了飞桁式空中加油系统(Fly Boom),并很快取代了KB-29上使用的探管-锥套式系统。这一革新使得KB-29加油机转变为KB-29P。飞桁式系统的操作员坐在原B-29轰炸机的尾炮手位置。其标志性的“飞桁”经过气动修型处理,增强了控制精度。
随着战后的喷气时代的来临,波音又在波音367-80原型机的基础上推出了喷气动力的KC-135同温层加油机。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KC-135及其补充机型KC-10依旧是空军的主力,而新一代的KC-46飞马正在接替它们。飞桁式系统的核心是其刚性加油套管,平时收在机身中线或后机腹部,它在加油过程中起着缓冲和减震的作用。为了修正两机间的安全距离,内管上涂有直观的标识颜色。整个加油过程需要加油员通过视野开阔的舷窗目视观察并控制飞桁进行。硬管加油的优势在于其较小的受风影响、快速加油、降低飞行员训练难度等。但硬管加油过程中两机必须相对静止,对控制精度要求极高。历史上曾发生因硬管对接失误导致的严重。
二、探管-锥套式空中加油系统
与硬管加油相比,探管-锥套式空中加油系统的主动权更多在受油机的飞行员手中。该系统通过从加油机的翼下释放柔性软管和帆布或橡胶制成的锥套来实现加油。由于涡流影响,锥套会随着气流摆动,使得对接过程像穿过不稳定的针眼。这一过程非常依赖受油机飞行员的操纵技术,历史上曾发生因操作不当导致的。但如果相对速度控制得当,软管加油便是一项非常成熟的技术,可以通过吊舱方式集成在多种类型的飞机上,也是战斗机间伙伴加油的技术基础。软管加油吊舱内部装有发电和液压动力装置,为系统提供必要的动力。
总结,空中加油技术是航空领域的重要技术之一,飞桁式和探管-锥套式系统各有其特点和优势。随着航空技术的不断进步,空中加油技术将继续发展,为飞行器的长时间执行任务提供有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