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记承天寺夜游之美:全文翻译与注释,带你领略古文魅力,感受作者情感起伏!
探索记承天寺夜游之美:全文翻译与注释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准备休息,看到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我高兴地起身走动。想到没有人可以共同游乐取乐,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院子里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闲适的人罢了。
注释:
1.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是宋神宗年号。作者被贬官到黄州正是元丰六年。作者因“乌台诗案”被扣上新政的名而遭贬谪黄州已两年有余。夜晚指夜游的时间。欲睡指穿着衣服正准备睡觉时的状态。月光入户是指月光透过窗户进入屋内。欣然起行是指因月色入户而感到欣喜而起身行动。念无与为乐者指想到没有和自己共同游乐的人而感到寂寞和孤独。承天寺是苏轼好友张怀民的居所附近的一座。庭下如积水空明形容月光如水般清澈透明地洒落在庭院的景象。“盖竹柏影也”指的是月光照耀下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相辉映形成美丽的景色。“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感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则表达了作者对于闲适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整篇文章通过描绘月色和夜游情景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喜悦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体现了苏轼豁达的人生观和自然审美观念。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豁达胸襟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