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月夜承天寺记:原文与翻译全解析,带你感受千古名篇魅力!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通过简洁而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月夜游承天寺的所见所感,展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超脱的人生态度。原文虽短,但意境深远,给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空间。

文章以“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开头,直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事件。苏轼夜游承天寺,被月色所吸引,欣然起身,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追求。接着,他描述了月色如水、空明澄澈的景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用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一幅清幽雅致的画面,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月夜的宁静与美好。

文章的后半部分,苏轼写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既是对月夜美景的赞叹,也是对自身境遇的感慨。他感叹自己与朋友能在这样的夜晚共赏月色,实属难得,体现了他在贬谪生活中的旷达和乐观。

整篇文章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充满了哲理。苏轼通过对月夜游承天寺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展现了其独特的个性和高尚的情操。这篇《记承天寺夜游》不仅是描绘月夜美景的佳作,更是苏轼人生哲学的体现,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