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包粽子纪念屈原
农历五月五日,是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又称重午节或重五节。据说这一节日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的大夫屈原。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他才华横溢,热爱祖国,深受楚怀王的信赖,曾任职左徒、三闾大夫,掌管内政外交大事。后来屈原遭到了贵族的排挤和,被流放到了汉北和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国的白起将军攻破了楚国的都城郢(位于今天的湖北江陵),屈原感到极度悲愤。据传,他在农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以身殉国。
当得知屈原投消息后,当地的百姓纷纷驾船前往汨罗江进行搜救。他们担心鱼虾会吃掉屈原的遗体,于是往江中投放了食物。这些行为逐渐演变成了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这一习俗在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中也有记载。
对于端午节的起源,也有不同的说法。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是“龙”的节日。在古代吴越地区,这一天是举行图腾祭祀活动的日子。端午节的两个主要习俗——竞渡和吃粽子都与“龙”有关。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月”“恶日”。他们认为五月古时被称作“恶月”,五月初五为“恶日”。在古代,由于进入初夏疫疾容易流行成灾,所以人们采取了一些防疫措施,如采草、斗百草等。
尽管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但由于屈原的精神和崇高品格深入人心,人们更愿意将端午节与屈原联系起来。在端午节的诗歌中,对屈原的纪念和各种习俗的描绘是常见的主题。
端午节最壮观的活动当属龙舟竞渡。唐代诗人张建封的《竞渡歌》生动描绘了这一场景。如今,龙舟比赛已成为群众性的竞技活动,不仅在各地举行,还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竞赛项目。
至于端午节吃粽子,则是千百年来不变的传统风俗。早期的粽子与屈原并无关联,后来才逐渐与纪念屈原联系起来。粽子是新黍登场时的美味食品,古人用箬叶裹新黍,可能与祭祖庆丰年活动有关。今天,端午节吃粽子仍然是一种普遍的习俗。在我国一些农村地区,饮雄黄酒、插艾草、插菖蒲等驱邪防病的做法依然盛行,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