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他跳江殉国,后人为了防止鱼虾啃食他的身体,就投入粽子,从此形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端午节,一个充满古老传说与浓厚文化氛围的传统节日,其核心习俗之一——吃粽子,便与伟大诗人屈原的故事紧密相连。相传,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杰出政治家与爱国诗人,他忧国忧民,却因受到小人谗言与排挤,最终被流放。当他听到楚国都城郢都被秦军攻破的消息后,悲愤交加,于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怀抱石块,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表达其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与绝望。
屈原的投江行为深深触动了后人,人们为了表达对他的哀思与敬意,也为了不让江中的鱼虾啃食他的身体,便纷纷将饭团、鸡蛋等食物投入江中。渐渐地,这种投食的习俗演变成了用楝树叶包裹米饭(后发展出加入各种馅料),形成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粽子。从此,吃粽子便成为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寄托了人们对屈原的怀念,也象征着对高尚品格与爱国精神的追崇。端午节吃粽子,不仅是对历史的纪念,更是中华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