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千字科普:家庭自制鱼排的做法(详细资料介绍)

随着休渔期的到来,青岛城阳区河套街道的造船厂迎来了年度最繁忙的季节。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父辈就开始传承的造船事业在徐林手中焕发新生。作为一位典型的“船二代”,他在接过父辈的接力棒后,成功将传统木船作坊转型为青岛第一家钢铁船厂。凭借丰富的造船经验,他们设计制造的渔船拖力强大、速度快且耗油少,每年新造订单超过20个,同时负责维修保养超过60艘渔船。
近日,记者有幸走进这家船厂,探寻这位青岛“船王”背后的故事。从传统的木船老匠人到现代化的钢船厂新掌门,徐林见证了渔船制造的变迁。在短短几年间,他不仅将船厂转型为青岛第一家制造钢壳船的船厂,更是将传统木船逐步引领向现代化、科技化的新方向。
在大沽河入海口的上游,徐林介绍说:“相比于木船,钢船制造更加简便快捷,两个多月就能造一艘。”尽管面临钢材价格波动等挑战,但在凭借自身的不断努力下,船厂逐渐掌握了市场规律,并开始盈利。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他们的订单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青岛地区,还辐省外其他渔民。至今已制造了超过三百艘钢壳大渔船。现在他们的大部分订单来自于需要更换或新建船只的老渔民和新渔民。目前主流的船型已经更新换代至更大马力、更高效能的船只,捕捞效率也随之提升。而为了适应不同客户的需求,他们还根据不同类型的作业进行了专门的技术改进和创新。这也成为了他们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除了船舶制造外,该船厂还承担了大量的维修工作。“可以说是渔船的4S店。”徐林表示,许多渔船都是他们建造的,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能得到解决。多年来为数百艘渔船提供保养服务是他们赢得声誉的重要原因之一。与此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动化和智能化成为了未来渔船发展的新方向。他们已经开始与科研院校合作研究电动船只的建造技术,并积极探索适应新时代的渔民需求。未来的船只将会更加舒适、高效、智能化和环保。这也正是新一代渔民们传承和创新的方向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