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必看:65%得房率到底合不合理?


买房必看:65%得房率到底合不合理?  

买房必看:65%得房率到底合不合理

欢迎各位读者朋友文章背景介绍

嘿,大家好呀,我是你们的老朋友,一个在房产江湖里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司机。今天咱们要聊的话题,可是关乎到咱们每个准备买房、正在买房或者已经买房的朋友们切身利益的大事儿——那就是咱们常听到的“65%得房率”到底合不合理。

先给大家简单解释一下啥是得房率

简单来说,就是你花钱买的那套房,最终能实实在在落到你手里的使用面积占了你购房总面积的比例。比如,你买了一套100平米的房子,如果得房率是65%,那实际你能用的面积就是65平米。这个比例高不高、合不合理,直接关系到你钱包的厚度和未来居住的舒适度。

咱们现在所处的房地产市场环境

说实话,挺复杂的,房价波动、调控、各种新名词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在这样的背景下,得房率这个看似简单的数字,其实藏着不少门道。很多开发商为了吸引眼球,可能会把得房率标得高高的,但实际体验下来,可能就另一回事了。反之,有些开发商可能得房率不高,但居住体验却非常好。

今天我就想跟大家好好唠唠

65%的得房率到底是个啥水平,它高了好还是低了好?作为购房者,咱们应该怎么看待这个数字?它背后又隐藏着哪些咱们需要关注的细节?希望能帮大家拨开迷雾,更清晰地认识得房率这个事儿,从而在买房决策中少走弯路。

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跟大家详细聊聊这个话题。咱们这就开始。

一、什么是得房率?它到底怎么算的?

咱们得搞清楚,得房率这玩意儿,到底是个啥概念,它是怎么来的。

简单来说,得房率就是套内使用面积除以建筑面积的结果,再乘以100%。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数学题?别急,我给你举个例子就明白了。

假设你买了一套房子,建筑面积是100平方米。这个100平方米里,还包括了墙体厚度、公共走廊、电梯间、楼梯间等等这些你用不着的面积。经过测量,这套房子的套内使用面积是65平方米。那么,它的得房率就是:

65 100 100% = 65%

65%的得房率,就意味着你实际能使用的面积,只占了你购房总面积的65%。

这里又有个问题:这个“套内使用面积”到底怎么算?是不是开发商随便报个数字就行?其实不是的。按照相关规定,套内使用面积应该包括主卧室、次卧室、客厅、餐厅、厨房、卫生间、阳台等主要起居空间的面积,但不包括墙体面积、电梯间、楼梯间等公共部分的面积。

在实际操作中,有些开发商可能会玩点“小聪明”,比如把一些本来不算套内使用面积的地方,算进来了;或者把墙体面积算得比较厚,从而降低得房率。作为购房者,咱们得擦亮眼睛,不能光看那个数字,还得看看合同是怎么约定的,实际测量结果又是怎样的。

我之前就认识一个朋友,买了一套号称得房率70%的房子,住了进去才发现,客厅的面积比想象中小了一大圈,因为开发商把客厅的一部分面积算给了阳台。结果呢,阳台很大,客厅很小,居住体验很不好。后来一打听,才知道不少邻居都遇到了类似的问题。 这件事也提醒咱们,买房时,不能只看那个得房率数字,还得看看实际的空间布局是否合理。

二、65%得房率是高是低?行业标准和实际情况如何?

说了这么多,咱们终于要来到今天的主角——65%的得房率,到底合不合理。

咱们得明确一点,得房率并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行业标准。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甚至不同开发商,都可能有自己的计算方式和标准。比如,一些南方城市,由于气候原因,阳台面积通常比较大,所以得房率可能会相对低一些;而北方城市,由于阳台面积相对较小,得房率可能会高一些。

根据我多年的观察和了解,65%的得房率,在目前的房地产市场,只能算是中等偏下的水平。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市场上还有不少房子的得房率比这个数字还要低。

我之前整理过一些数据,发现一线城市中,一些比较老旧的商品房,得房率可能只有50%左右;一些二线城市的新房,得房率在60%-65%之间也比较常见;而一些三四线城市,或者一些特别注重营销、为了追求高售价而压缩成本的开发商,得房率甚至可能低到55%以下。

也有一些开发商,为了提升产品的竞争力,会采用一些新技术、新工艺,比如采用薄墙结构、优化户型设计等,从而提高得房率。这些房子的得房率可能会达到70%甚至更高。比如,一些知名的开发商,他们的一些高端产品,得房率就能达到75%左右。

这些房子通常价格也比较高,不是普通老百姓能够轻易负担得起的。对于大多数普通购房者来说,65%的得房率,可能是一个比较现实的水平。

这里又有一个问题:同样是65%的得房率,不同的房子居住体验可能差别很大。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得房率只是一个数字,它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房子的居住品质。比如,有些房子虽然得房率不高,但户型设计合理,空间利用充分,居住体验可能非常好;而有些房子虽然得房率很高,但户型设计不合理,空间浪费严重,居住体验可能反而不好。

我之前就见过一套房子,得房率达到了72%,看起来很高。由于开发商为了追求高得房率,把房间做得非常小,客厅也小得可怜,结果住了进去才发现,空间非常压抑,根本没法正常生活。后来业主们不得不花大价钱进行二次装修,把空间重新规划一下,才勉强能够住人。

咱们在看待得房率这个数字时,不能只看它高不高,还得看它背后的实际情况。得房率只是一个参考指标,不能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

三、影响得房率的因素有哪些?开发商是如何“操作”的?

既然咱们聊到了得房率,那就不得不聊聊,到底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得房率?开发商又是如何“操作”这个数字的。

户型设计是影响得房率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一个合理的户型设计,应该能够在保证功能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提高得房率。反之,如果户型设计不合理,比如房间过多、过小,或者空间布局混乱,就会导致空间浪费,从而降低得房率。

我之前就见过一套房子,开发商为了迎合市场需求,把房子设计得非常“奇葩”,比如卧室带阳台、阳台带卧室等等,结果导致空间非常浪费,得房率只有58%。业主们入住后,投诉不断,开发商最后不得不进行整改。

墙体厚度也会影响得房率。墙体越厚,得房率就越低。墙体厚度也有一个合理的范围,不能太薄,否则会影响房屋的承重和安全;也不能太厚,否则会影响空间利用率和居住舒适度。

我之前就见过一套房子,开发商为了降低成本,把墙体做得非常厚,结果导致房间非常小,居住体验很不好。后来业主们不得不花大价钱进行二次装修,把墙体拆掉一部分,才勉强能够改善居住环境。

除了以上两个因素,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也会影响得房率,比如公共部分的面积、电梯间和楼梯间的尺寸、隔墙的位置等等。

那么,开发商是如何“操作”得房率的呢?

其实,开发商在“操作”得房率这方面,可以说是“经验丰富”。他们通常会采用一些“障眼法”,比如:

1. 夸大套内使用面积:把一些本来不算套内使用面积的地方,算进来了。比如,把走廊、电梯间的一部分面积算给了套内使用面积;或者把阳台的一部分面积算给了套内使用面积。

2. 缩小建筑面积:把一些本来应该算进建筑面积的地方,不算进去了。比如,把一些公共部分的面积,不算进建筑面积;或者把一些墙体面积,不算进建筑面积。

3. 使用薄墙结构:采用一些新型的薄墙材料,从而在保证承重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墙体面积,提高得房率。

4. 优化户型设计:通过合理的户型设计,比如采用大开间、小进深的设计,或者采用L型、U型等布局,从而在保证功能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提高得房率。

这些“操作”中,有些是合法的,有些则是违法的。作为购房者,咱们得擦亮眼睛,不能被开发商的“障眼法”所迷惑。

四、65%得房率买房,利弊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选择?

说了这么多,咱们终于要来谈谈,65%得房率买房,到底利弊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选择?

咱们来谈谈65%得房率的优点。

  买房必看:65%得房率到底合不合理?